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188篇
人口学   95篇
丛书文集   591篇
理论方法论   295篇
综合类   2951篇
社会学   36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国民主党派的这一政治选择不仅原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先进性等政治层面的因素,更蕴涵着价值取向层面的因素——对强国富民这一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中国民主党派史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2.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本质上看是社会性的,从人的发展过程看是历史的、永无止境的,从人的发展内容看是具体的、实践的,从个人发展看是道德、智力、体力和才能等多方面的,从社会发展看既重“全面”更重“发展”。  相似文献   
63.
教学民主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民主在教学领域的价值诉求。作为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驱动力,教学民主在改善教学的人文环境、激发师生的积极情感、深化教学的理性认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学民主理应是师生共同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践行的教学理念。然而,对教学民主的理解误区和实践偏差造成教学异化,导致个人主义教学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同行之间因缺乏必要的横向交流而出现嫌隙;教师个体因自行其是而偏离本真教学形态;师生之间因情感联系日渐松散而消解相互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学要回归自由平等的民主应然状态,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正确理解和践行教学民主理念,适度表达教学权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反思,注重教学交往实践,营造教学民主氛围,正确把握教学民主的合理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4.
中国土地红利是经济红利和政策红利共同缔造的特殊红利形式,彰显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逻辑上分析,我国土地红利源于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区位优势、公共投资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土地价格,奠定了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坚实基础。为维护土地红利的公共利益属性,国家一方面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以规范公共财政收支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全民共享”,防止土地红利被少数人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土地收益的税法体系,科学界定房地产开发相关税收的税基和税额;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征地的目的、程序、收益合法且符合公益;推进土地红利城乡间公平分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土地红利共享。  相似文献   
65.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也考验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党群干群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人民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抗疫成功更深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和价值支撑。人民至上立场集中体现为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之本;从伦理学高度审视,人民至上立场是一种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伦理观;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立场的集中体现和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6.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着眼于新时代培养怎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时代问题,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层面,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7.
从脱贫户获得感维度检验中国脱贫的实践效应。通过对广东省48 村1 518 已脱贫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持续增长且比已知脱贫收入线显著偏高,产业扶贫对收入增长的作用显著;脱贫户基于家庭劳动力人数、老人数和学生子女数等客观需求,多数自觉获得了体现客观机会获得的脱贫政策福利;脱贫户拥有较高的获得感,并没因调查个体的人口特征而存在差异,其显著地与客观需求呈负相关,与客观获得呈正相关,需求既定时客观获得增加,则获得感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新时代基于需求-获得-满足的精准扶贫逻辑具有实践效应。在客观获得确定而需求增加时,获得感会显著偏低,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因此,后脱贫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教育扶持力度,从外部基础、成人主体内在动力和代际发展潜力来保障和提升脱贫成效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8.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山区军民铸就的太行精神仍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具体体现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投身振兴中华的事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of three clients living in squalor, all of whom have severe and endur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are on the caseload of a 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 team. By thinking about the clients both individually and as a group, within a psychoanalytic framework, 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ir squalor in a new way,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the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experienced by the practitioner. By making use of social work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at concerning organisations and community care, it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these clients make on the wider community around them, and examines some of the dilemmas faced by the practitioner.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are serious and far-reaching and these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long-term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scrutiny.  相似文献   
70.

Developing environments responsive to the aspirations of older peopl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for social and public policy. Policies and programs directed at achieving “age-friendly” communities are considered to require a wide range of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actions at the level of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age-friendly approaches of two European cities, Brussels and Manchester,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policies and initiatives that promote active aging in an urban context. The article examines, first, the demographic, social, and multicultural contexts of Brussels and Manchester; second, the way in which both cities became member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Network of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hir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ge-friendly approaches and actions adopted by both cities; and fourth,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e-friendly polic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key elements and resources needed to develop age-friendly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