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22.
商业与后现代特有的现象特征有着很多的共性。后现代文化所强调的多元化、丰富性、大众化等都与商业有着很多的契合点,使得商业建筑在空间、设计手法、功能流线等很多方面受了后现代设计方法和模式的影响,呈现出大众愉悦性、复杂性、情趣性、隐喻性和符号性等后现代商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3.
易建芳 《云梦学刊》2007,28(4):114-115
在作为自我投射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虚构、幻想的世界中表述了自身的欲望,又满足了自身的欲望,艺术品在这一点上对于观者而言,就成了他的欲望乐土。  相似文献   
24.
在古代,“游”不但本身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它更是一种高境界、高质量的学习。是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借鉴和尝试的一种教育趋向和学习方式。“游”学是指在现代本科教育的因材施教中,针对少部分特长生的特殊爱好和不同习惯,适当给予他们放宽“政策”,减少压力,为他们更好地成材多开“绿灯”,让学校体现真正的个性化、人性化,体现以生为本、以质立校。  相似文献   
25.
感性状貌、形象思维和审美愉快,这是历史学自成为一门科学后在对象认定、方法选取和目的追求上有所欠缺的地方.它只有将它们分别与理性内涵、抽象思维、思想启迪整合在一起,方能使自己的现代形态的建构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6.
作为南宗第五祖的白玉蟾,在长期的云游修道生涯中,他将自身修炼与审视秀丽的山川结合起来,体验自己内心神秘的道教审美感受。这种感受蕴涵着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涉及道教审美人格理想、审美心理、自然审美论、道教伦理美学和道教文艺美学等方面。他将道家的这种主观性与其宗教目标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以“求道”为乐的美感判断准则。以求道成仙为乐,在乐中获得审美体验,白玉蟾正是这种强调主观美感论的倡导者。白玉蟾的美学思想成就使其成为宋代道教美学的大家,代表了宋代道教美学思想的高峰。  相似文献   
27.
田淑晶 《理论界》2014,(6):119-121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心理过程服从两种基本倾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种原则存在于个体的生存结构中,决定着生命的方向和生存的方式。孙犁的《铁木前传》展示了服从不同心理原则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关于女性和童年的叙述中隐匿着叙述者关于生存原则选择的含混价值观和矛盾的情感态度,而这似乎是人类之于由生存原则选择引发的生存困境的典型立场之一。  相似文献   
28.
王晓俊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91-93,108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着比较复杂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丑与美的复合体,人类是一个善与恶的组合体。这种悖论诗学在其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热爱自然,憎恨自然;(2)热爱生活,厌倦生活;(3)热爱人类,憎恶人类;(4)始于欢乐,终于忧伤。从新批评的视野出发,在精神分析与文化批评视阀下,解读弗罗斯特"乡村哲学家"的悖论诗学,有助于真正地感悟其诗歌中的智慧与真谛。  相似文献   
29.
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将快乐、安康、福利看成是唯一的善,因此功利主义被视为享乐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形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相应的主要代表人物,功利主义有其致命弱点,但它的产生也有社会历史意义,它所提供的以整体和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快乐原则和感受性标准为内容的道德智慧,在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The notion of the subject and its formation has long been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 in critical theory. Identity discourse constructed a passive subject made up of qualities such us gender, sexuality, race, ethnicity and age.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on the other hand invested its critical mind in producing a mobile subject, one that is both the product and the producer of practices, power and processes. While identity discourse put qualities such as “sex” at the centre of its analysis of subject formation and produced a sexual subject,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emphasised “bodies and pleasure” and produced the subject as sexual.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as sexual through an everyday practice that forms a dominant part of our contemporary computerised era, namely that of the opening of an e‐mail. It reads the effects of the “Love Bug”, the e‐mail that infected millions of computer systems on the 4th of May 2000, so as to assess the extent it produces a different subject sexual than the one already promoted in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Butler’s notion of “gender performativity” (a dominant concept in relation to the subject as sexual) and her allegory of the melancholic drag queen are evaluated through ?i?ek’s critique and the example of the “Love Bug” e‐mail. This produces a different reading of the subject as sexual: one that understands sexual pleasure as being at the foundations of subject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