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6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6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振兴中华的出路在于推翻封建王朝,提出了唤起广大民众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的为革命而办报刊的新闻传播思想,这促使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出现初期革命性转变。这次转变以为革命办报刊的宗旨,把报刊当作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和积极反映民意、影响和指导舆论为显著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富有革命性的新闻传播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理论,自然取代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而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新闻传播思想,同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2.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古代巴人具有刚勇尚武、忠义至上、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巴人后裔子孙影响甚为深远。巴中既是巴人精神衍生与传承之地,更是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巴中人民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创新精神、勤奋建设的自强精神、军民交融的包容精神等,它们与古代巴人精神具有一脉相通的历史渊源。推动巴人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打造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红+古”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3.
在微机上采用刚-粘塑性有限元分析法对高速钢锻造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纵向裂纹主要是由于锻造过程中双鼓形的存在,使锻平时横截面内出现较大横向拉应力,其数值超过坯料强度而形成的。据此提出了合理工艺参数和改进锻造工艺的措施,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84.
论日本共产党的"人民议会主义"革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议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和平手段在议会中赢得占稳定的大多数议席,而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其理论依据是恩格斯提出的"多数人革命"的理论.日共认为通过"人民议会主义"道路,走向"日本式社会主义"符合日本发达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85.
本文论述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并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86.
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价杜威实用主义的现代意义,需要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及其与西方哲学发展趋势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本文认为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杜威的哲学改造适应了西方哲学现代变革的潮流;杜威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有着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近代哲学的局限性、体现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上二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7.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8.
成长叙事是上世纪20年代革命小说的一种叙事类型。该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它的结构形式,并认为8个行动元、19个功能形成了这类小说的叙事形式和语义内容,还分析了它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89.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关键词: 革命话语素质话语男性强势话语

There have been three types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relating to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employ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first was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that dominated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During this period, knowledge about women's employment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women were mobilized to take up positions in virtually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 The second occurr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a market economy. During this process, knowledge of women's employment was constructed by a so‐called “quality discourse,” which depressed women's wages in the course of driving them back into the home. The third important mode of discourse took place in the era of marketization, and saw knowledge about women's employment constructed by male‐centered hegemonic discourse in an organic union betwee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 Meanwhile, female subjectivity in regard to knowledge about women's employment is taking shape. At the same time, women's sense of autonomy in relation to understanding of employment has started to grow and exhibits self‐awareness and use of the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90.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一部由美术革命至革命美术的发展史,文章以具有典型的革命性版画为契机,历史地、客观地拆解了美术革命的兴起,革命美术的形成及当代革命的可持续性之必然与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