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赋予国家一种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国家“活”了起来。国家“精神”有三种外在表现形式,分别为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并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赋予国家以一种必不可缺的“精神”,梁启超的目的是解决二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站在具体历史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梁启超的国家“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它们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坚持的理论、坚守的信仰、追求的理想对象化和具体化,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指导向实践理念的转化,红色文化意义向红色文化精神的转化,对人们产生了形象性、时代性和持久性的感召力。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当前中国社会的理想信念状况存在着严重问题,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了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  相似文献   

3.
巴人“白虎”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人崇拜白虎,白虎是其图腾、祖先、廪君,学者多有论述,然白虎更是巴人的武神,体现了巴人知兵善武、崇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因其如此,巴人的白虎文化至为发达,成为巴人文化的核心构成之一,展示了巴人以白虎为载体的白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领导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现代领导文化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哲学基础和价值基础,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在对古代领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中,可以以古代领导文化与现代领导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为契机进行研究.前者体现在廉洁从政的政绩观、恭宽信敏惠的处世观、尽人之智的用人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后者体现在传统人治型领导文化、传统伦理型领导文化和传统权变型领导文化向现代德法兼修型领导文化、公仆型领导文化和变革型领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及现代民俗中的文化遗存.可证明盐对古代巴人兴衰的巨大作用:盐业使巴人兴盛.使巴人在与周边交往中有重大影响;同时.盐的占有争夺,又是巴人对外战争的主要动因.导致巴人的衰败分裂。盐经济产生的盐文化.也成为巴人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其主要后裔土家族中保存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儒家“忠孝”伦理及其现实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忠孝伦理以“亲亲”与“尊尊”的宗法血缘为根据,把中国古代社会维系成为组织结构有序、行为进退有度的家国同构模式,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性格。时代剧变,社会环境迥异,儒家“忠孝”伦理精神所指向的对象与所承担的功用应创造性转化,使之由重单一的忠君孝亲向多维度的社会对象开放,由偏重情感无私付出向行为主体多层次的责任与义务意识转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光辉。这既是对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肯定,也是对不完美道德现实的增益。  相似文献   

7.
 实施“一带一路”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空间战略、经济战略、跨越海洋走向世界的大发展战略,导致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时空转换,必然要求强化“向海的社会意识”。“一带一路”战略为海洋意识提升预设了逻辑步伐:“一带一路”现实要件应然要求并设定海洋意识从传统边缘化状态中剥离,型塑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涵;战略目标实施方式与海洋意识演进机制的契合必将促成“向海的社会意识”上升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因子。海洋意识由传统薄弱状态转化为社会意识的关键要素,再上升为民族精神因子这一逻辑进程与精神嬗变,必然提振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两者之间现实应然、过程使然、规律必然关系之有效确认,必将有助于把握和挖掘这一伟大战略实施的当代社会动力源。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心意蕴、维度和限度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人民中心的“两创”导向作切入点,应成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物质条件、历史差异性和价值有限性,构成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维度和限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转化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基本内涵、必然逻辑、实现路径,是把握这一关键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内涵,从一般的理论层面看,尤其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它不是文化的单体行进,而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是建立纵向传承模式和横向创新模式相统一的双向转化机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然逻辑,体现为外在客观实践的需要和内在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实现路径,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统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系、外来思想文化与传统主体文化的关系、文化之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士至于道”是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为了坚守道统,并与政统相抗衡,人格独立客观上成为士之为士的第一要义。对于与道相违的“无道”社会,士人必然要对之进行无情批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道的“人间性”客观上要求士必须“经世”,这突出表现为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为了保证道的尊严,士人又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批判精神、经世传统、注重修身,这些文化价值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型。这种独特的“知识人”文化传统于今天仍然彰显出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需要对文化、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深刻意涵有明确的界定。只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才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枢钥。  相似文献   

12.
《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冲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化”的冲突。日本社会长时期以来具有集体化的特点,个人一般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情况有所改变,但是传承“家”文化的集体化特点并没有消失,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日本企业的家族化。但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主要人物小林,却是一个没有集体文化背景的个人。其次是“罪文化”和“耻文化”的冲突。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认为,西方文化中有“原罪”的特点,日本文化中则有“羞耻”的特点,影片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的压力,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西方“罪文化”而不是日本“耻文化”的特点。第三是有关“父亲”的宏大叙事。在有关父亲的表现上,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调查和发掘出的大量与古代巴人有关的历史文物,加之对我国古代早期巴人的历史作考证,考古学家们由此作了多方对比和综合研究后,提出“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巴文化”的论断。这揭开了我国古代巴人的起源之谜,也开创了我国早期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铸造“和谐”思想、引领“和谐”建设的坚强后盾。合并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尤其需要加强良好大学精神的冶铸。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精神,平等协作与和而不同的精神,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和谐校园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柏拉图审美理论的基本精神一直有所争论。柏拉图的审美理论虽然凸显了灵魂内部的张力冲突,但总体上“理性-神性”的哲理精神仍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在他的“回忆”说和“阶梯”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回忆”说以灵魂马车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节制的理性克制放纵的情欲的过程;“阶梯”说则阐述灵魂如何一步步剥离感性影像,不懈地追问上界的“美本身”,从而彰显着审美的“理性-神性”精神。正是在感性情欲与理性神性的动态冲突中,柏拉图美学才走向对永恒真理的凝视、对神性之美的仰望。  相似文献   

16.
〗第2期 吴小丽,徐甡民: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摘要: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主流,它和上海城市创作因不同地域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创作群体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走向、城市体验和类型裂变。上海城市电影也有它独特的样貌和路径,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发展的不够充分均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民价值观作为“城市电影”精神内核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且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使“城市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世界性的前瞻目标。因此,中国以“反城市化”为主核的城市电影已然走向式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新的进程,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迎来了转型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文化源自熊彼特创新理论。在我国 ,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 ,是 20世纪 90年代末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提出的。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包括创新性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在创新文化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主导性文化范式 :“新价值主义”范式、“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新价值主义”范式以创新主体为观测点 ,其动力源自观念革命 ;“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以作为创新主导的“国家”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国家的创新追求 ;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则以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生产关系与消费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传播,考察庄周“逍遥游”思想与网络时代文明观念在自由与达观等方面的同异,力图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在古典文论与网络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视野、激发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巴人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贡献的古代民族之一,巴人的易学即为其一。巴人是否有易学,学术界尚无人进行深究。其实,从巴人的祖源、巴人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可知巴人对易文化多有接触。从巴人社会巫风烈烈、占卜发达、巴地考古来看,巴人对易文化深有研究。在历史上更产生了像范长生、扬雄等著名的易学家。正是涪陵有易文化研究的传统,所以在宋代以程颐点易为契机,产生了著名的涪陵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