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当我国迈进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开始遭到冲击。义与利成为当今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当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义利观的现状厦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  相似文献   
42.
法家作为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对义利关系持有独特的观点。法家义利观以人性好利自私为立论基础,主张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以法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作为法家的指导思想,法家义利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某种参照。  相似文献   
43.
朱熹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是深刻而有力的。他认为,利是那义里面生出来的,只要按天理办事,恰到好处,自然就有利。这样的“利”对个人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各民族的团结有利,是全人类的大“利”。“义”之外没有利,有义才有利,没有“义”的“利”是“私欲”,是“人欲”,不合正理,其结果不但无利,而且有害。  相似文献   
44.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在义利观的选择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和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三观"的错位,问题在于对他们义利观的选择缺乏必要的引导.邓小平的义利观包括尚义责利、以义制利、以义取利等几个方面,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义利观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作为北宋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李觏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调和义利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联系到两宋时期正值理学兴起,对义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觏的经济伦理思想就显得更为可贵.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理财乃所谓义"的义利观和包含平土均田等内容的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6.
在先秦政治论题中,仁、义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十分重要。"仁",是本于自然人性的政治原则;"义",是根据自然人性原则制定的引导性原则;"仁"与"义"相合衍生出"礼",为可见的政治制度。因此,对政制品质的考察,需要还原到仁义问题,甚至最终还原到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7.
孔子开创"人文之学",以"仁"释"天",以"义"克"命",悬置"鬼神"以立人生价值于求仁立德上,表现出反传统的天命鬼神思想,其实质是对人的"自我主宰性"的肯定和尊重.  相似文献   
48.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墨家以“兼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义和谐”,是以“义”规范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相比而言,墨家的和谐思想更能贴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49.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内涵在义利关系上的凸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义利关系上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本质要求在义利关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义利关系上的标示。  相似文献   
5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