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3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506篇
理论方法论   343篇
综合类   2513篇
社会学   27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科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的注重效率、维护公平 ,是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内涵的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科学诠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平不仅包括经济意义上的公平 ,也包括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公平 ;效率也不应当仅仅是经济效益 ,而应该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效率。公平是效率的内在要求 ,效率也是公平的内在要求 ,公平制约着效率 ,效率制约着公平 ,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 ,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即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52.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合成生物学变得更便宜、更容易使用和更容易获得,亟需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治理体系以防控其潜在的伦理道德、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风险,促进技术健康发展。通过观照欧美国家风险治理模式,建议预防风险与促进创新并重、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双管齐下”,以期为我国合成生物学监管提供有益经验、减少风险和控制利益冲突,促进我国合成生物学创新,规范合成生物学研究和生产。  相似文献   
53.
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肯定性“自我”书写与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等的否定性“自我”书写共同为美国独立民族意识和国族文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的个人主义更深入地植根于前者的超验主义主体思想中,但由于对“自我”内在神性和超验原则的强调,其主体思想陷入唯我和超验的困境,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与修正。当代美国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吸收中西传统的有关思想,提出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作为走出西方个人主义困境的有效途径。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的“自我”书写与儒家角色伦理学的人学思想有趋同倾向,前者呈现从抽象道德主体到具象道德主体、从自我内在性到自然外在性及群体外在性的转变趋势,这一转向与儒家角色伦理学对具象外在性人际关系的关注有共通之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4.
Codes of Ethics: What Are They Really and What Should They B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des of ethics are prevalent in major corpo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y are seen as the first tangible commitment to being ethical. This paper examines codes of ethics and tries to establish what they are, how they are developed and their net utility. We then proffer the idea of codes as the first part of a five-stage process that leads to an overall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being ethical in one's business dealings.  相似文献   
55.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foster an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gender‐sensitive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methodologic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posed by such research. We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ensitivity and masculinity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d connect this to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osed by research on sensitive topics. Reflecting on a research project involving Chinese male sexual abuse survivors, we draw conclusions illustrating and proposing a range of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ethical safeguards.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sensitivity in performing research on sensitive topics with men in a Chines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56.
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之中,积淀了丰富的以"尊亲"、"顺亲"、"养亲"等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伦理精义;在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演变为橄榄型、步入了后喻社会时代的今天,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许多父子伦理内容和沟通模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今日中国社会伦理系统之中,应该建立新型的父子伦利(互利)关系。这既需要借鉴现代社会的"互喻"模式,又要采补传统伦理的精髓内容。  相似文献   
57.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要素,它建构、锁定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主要构架的中国伦理;在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遭遇西方文明的碰撞之时,血缘文化及其建构的中国伦理在合法性上遭受了质疑;从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到今天的大工业社会,中国伦理的失范与重建成为一代代学人所共同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58.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59.
60.
This Commentar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the ethics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recommending or doing what family courts and some others are calling “Reunification Therapy.” This is often being recommended and used across the country, and ordered by family courts, as if it ha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uccessful therapy between an estranged parent and a child who does not wish to re-engage with that parent, often where the child has alleged the parent has abused them physically, sexually, or psychologically. This Commentary challenges the ethics and validity of such approaches and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