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双桐意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里,梧桐往往以偶数栽植。双桐意象指涉丰富,研究双桐意象具有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价值。乡土社会里,双桐是家园的象征,全国有不少以“双桐”命名的村落。士人文化中,双桐又是精神的盟友,文人常以“双桐”为字号、室名。世俗世界里,双桐是爱情的表征,“双桐”是夫妇好合,“半死桐”则是丧偶。宗教世界里,双桐则又是佛门圣物,双桐是中土化的娑罗双树。  相似文献   
52.
孔子把君子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这种转变在当时起到了激励新兴阶层自强不息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君子概念中的尊贵传统,又强调了内心高贵,从而在君子概念中隐藏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矛盾.君子德性成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贵族道德,普通民众被贬低为小人,伪君子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53.
陈国忠 《南都学坛》2001,21(4):7-11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又“生性任达,不拘儒者之节”,在这两面之中所蕴含的个性特征需要我们去深刻体认,以达“了解之同情”,而其在当时与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有追寻的价值。马融此种双重人格揭示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思潮已经由经学向玄学潜行,马融一生的奇异行为正是反映这种变迁的表象。因此,马融不仅是两汉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值得重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54.
历代状元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余年来所搜集的历代状元资料的整理、统计,考证出历朝应有状元:886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状元:674人;其中,除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传记资料的:507人。  相似文献   
55.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56.
20世纪30— 40年代,一批学者型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文化舞台,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和评析,他们的努力和探索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57.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8.
曹家齐 《河北学刊》2001,21(5):88-92
宋代文化政策之宽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由多种历史条件交合作用而形成的。首先是宋以前中国多元文化格局及宽明文化政策历史传承的结果;其次是宋代抑武重文集权措施之偏倚所造成;另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士大夫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对皇权进行约束,是宽明文化政策之保障。  相似文献   
59.
论清以前幕府演变和游幕文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幕府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变化不断演变.通过入幕的文人,幕府与文学、学术文化始终保持着持久而紧密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学,幕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6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美女"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审美意象.从<离骚>开始,就建立起了美女与文士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在此后的诗词发展过程中,美女逐渐成为文士的代言人.封建社会的文人与女子在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大多会遭遇"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的不能自主很自然地将二者的关系拉近,使文人在对女性产生强烈身份认同感的同时,又将这种感慨沉淀为深刻的臣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