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觏与宋初的胡瑗、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同为具有博学通识的一代通儒。通儒的前提条件是对儒学思想的深透把握而又能通经致用,通儒的最高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尽精微而致广大。作为一代通儒,李觏对现实问题有特殊的敏感,他的《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等种种策论,体现了变革社会现实的先进思想。《易论》作为其思想基础,同时又有强烈的目的论倾向,“常”与“变”在李觏那里达成了一种辩证和谐;然他更重视“通变疏达”,反对“一本于常”。《礼论》为其思想核心,论述了一个完善社会的制度与秩序之观念;他的“礼”兼具本体论的价值范畴与协调论的功能范畴,因而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2.
苏雪林传略     
苏雪林既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又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但因其对鲁迅的攻击和对胡适的崇拜,多年来并未得到正常的应有的评价。而自诩为“五四”人的苏雪林则由反叛礼教到回归传统的人生轨迹,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3.
论寂寞与学术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与学术工作似乎历来具有密切的联系,哲学家,学者或科学家通常看淡社会的名利权势,远离人事纷争,潜心于自己的工作,追求宁静,独立和孤独,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可以用寂寞一词来表述,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对自古以来学术寂寞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学术更多地介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工作也日益组织化,但寂寞作为学术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条件,即使对今天的学术工作,特别是高层次,基础性研究仍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趋利的商人阶层历来备受轻视和贬抑。当然,相反的观点也一直存在。中晚唐时代,不少文人更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反主流的商人观。李商隐及其前辈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中就有赞商、扬商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也印证了时代的发展和新变。  相似文献   
85.
“赞而不露”这种写作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清代已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清代岔曲中运用得十分纯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财富。分析探讨岔曲中《赞琴》、《赞棋》、《赞书》、《赞画》、《赞风》、《赞雨》却“赞而不露”的写作艺术,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诗经》时代的"士"是一个"阶级"、也是一种"职业"。由于社会的变革,"士"阶级不断扩大,在理性觉醒和时代精神感召下,具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级渐次形成并走向政治舞台,体现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和"德政精神",由此一种新的士人主体文化精神形成并在社会践行,成为社会文化核心精神。民本思想的显露,疏远了神权巫术,承认了人的至高无尚作用。士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朦胧性的成熟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同充满活力和野心的时代相结合,得到了社会认同。而诸子百家思想就在这士人文化母体中孕育并形成。  相似文献   
87.
由于受到乾嘉考据学风、所处学术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兴趣爱好等原因,颇具诗歌天赋的孙星衍由诗歌创作转向考据之学。因为知识结构的影响、人生目标的转变以及考据思维的渗透,其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见学人之诗之端倪。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有利于解读孙氏之诗,对促进常州诗派、常州学派等的研究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88.
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 《文史哲》2004,(2):107-1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导致了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同化——"柔化"。士大夫性格的"柔化"或曰"女性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温柔敦厚"气质的形成以及男性文人经常"作闺音"或为女性"代言"的文学现象上:这就是以"弃妇"和"妻妾"心态自拟的以男女比君臣的创作手法。这一现象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其根源就在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维持这一结构的支柱便是严密的等级秩序。理解了中国血缘纽带下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的社会/家国结构中,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与对女性的期望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要求处于弱势伦理关系中的臣子、儿子、妻子(妾)绝对服从其君、父和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属于女性的弃妇情结与妻妾情结往往会出现在男性文人的诗文中,并成为男性文人作品一道婉约而优美的风景,进而成为中国文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亮点。  相似文献   
89.
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赤贫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恒产,无定职,无官守,基本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知识界的贫困在一定程定上是由于社会变革造成的,但变革的社会也为知识界摆脱贫困创造了机会。随着兼并战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人才成为列国间克敌致胜的关键。各国不惜重金和尊位招聘高才秀士,许多贫贱出身的士乘机挤入了上流社会。  相似文献   
90.
华玮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学者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戏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 0 0 3年内 ,她点校的《明清妇女戏曲集》和她的专著《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在台北出版 ,这两项成果在资料考证和理论分析方面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