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28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526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随机抽取的语例分析,可见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风格,具有“乡”气扑鼻的朴实美,同构连用的繁丰美,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作者的社会阅历和文化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种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相异构想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相异构想的成因及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阐述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关系,旨在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失落的覆辙。  相似文献   
14.
近代墨学复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视域中,其彰显出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作为深层的民族“精神道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法性”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女性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学课程进入中国高等院校课堂已10多年,课程研究已成为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两方面,分析了女性学课程的现状和特点、结构和内容,讨论了女性学课程整合及女性学教学层次性等问题,说明了女性学课程与学科建设之间、实行多层次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完善我国语言文学的规范化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论述了异形词的内容及整理的原则 ,在学习和使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时要注意的问题 ,包括如何找出使用推荐词形的规律和避免容易出现的错误等 ,并对此表存在问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平台 ,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广州大学合并后面临专业设置整合、改造、提升、优化的艰巨任务 ,这是我校提高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广州大学专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探讨了专业调整的依据、目标 ,提出了广州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提出公司治理的概念 ,并以此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 ,从现代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 ,阐明了股权结构和股权流动安排与上市公司治理内部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 ,得出优化股权结构和股权流动安排是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预警的误区及对策的方法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了房地产预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尝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对房地产预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房地产预警效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哲学的浓重色彩。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现代汉语包装形式,它无法根绝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也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话语系统。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那苍凉而悲壮的启蒙呐喊,集中体现着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