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精神至少应该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尊道贵德,厚德载物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这些本真精神的继承和改造,赋予它们能够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新含义,从而真正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科学论断。如何研究和丰富这一崭新体系,是当前全党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文章从历史任务和历史要求、历史现状和经验教训、理论前提、内涵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以求帮助人们掌握和领会这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3.
李达毕生致力于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独特探索在于开辟、坚定和坚守着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成就了一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  相似文献   
9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兴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它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再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这一思想主导下,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它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95.
目前学术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若干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由谁提出聚讼不已。事实上,如果跳出局部、观照整体,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等人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推进、宣传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做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通过梳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得到的启示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地位,自觉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一定的理论争鸣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9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评价是一种自我评价,其评价体系指即时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的双向互动。即时性评价是大众评价。终极性评价是权威评价,两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传统理论资源的当代应用评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评价,理论创新评价,马克思主义主导型地位评价,理论满足大众需求情况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层次化、生活化程度评价。  相似文献   
97.
朱光亚 《阴山学刊》2020,(2):107-11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反教条主义与反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科学与民主内化于中国人思想血液的过程。然而,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他们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反对科学、反对民主,其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今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古今中西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9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反映时代特征,又引领时代发展.实践内容改变了,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也应随之有所创新.哲学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融、立足现实体现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和服务对象大众化等原则;遵循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积极推进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99.
正确认识并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具有启发性的借鉴意义。在研究主体的视角下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不具协同性、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狭隘性、研究内容和深度的局限性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需要从主体的角度来发散研究思维,拓宽研究方法,勤于探索思考,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0.
苏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而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因循与超越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轨迹。经考察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对苏共的心路历程,就找到了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提法嬗变的锁钥。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新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的弃而不用,再到"后中国化"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以及纪念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重新使用,苏共因素像一条金线贯穿始终。由此可以得到的启示有:对外学习要有一种平等心态;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坚持道路自信,跨过"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