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58篇
民族学   18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6篇
丛书文集   1328篇
理论方法论   444篇
综合类   6348篇
社会学   399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24篇
  2009年   616篇
  2008年   756篇
  2007年   1179篇
  2006年   1062篇
  2005年   804篇
  2004年   519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教育发展作基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民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制度上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育的利益最大化、公平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论文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入手,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3.
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问题:和谐社会的涵义和区分,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主要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基本思路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身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4.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用哲学的理念把握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也是一致的。可以说,唯物史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65.
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66.
钢琴演奏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克服演奏过程中的不良心理 ,使演奏者的实际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本文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7.
学习化社会的生存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学习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通过对学习化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 ,强调指出终身学习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根本途径 ,而创新性学习是在学习化社会中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终身学习思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 ,强调了终身学习要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通过对创新性学习的认识 ,指出要实现创新性学习必须善于思考、掌握方法、乐于学习和进行系统学习。  相似文献   
68.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在于:澄清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的荣辱观混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观依据,明确和谐社会应具有的价值和道德标准,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9.
汉斯.萨克塞的生态哲学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理解技术以及信任他人,从生态学的整体性思维出发,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0.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在中国戏曲喜剧、悲剧、正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 ,全面营造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典范文体模式 ,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