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于这种逻辑结构,乃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并且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所以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各种章法,往往形成各种包孕式之逻辑结构,造成层次、映衬、互济之美感。文章即锁定这种结构,探讨其哲学义涵与主要类型,而以最常见之“因果”章法为考察对象,举诗文为例,略作说明,以见这种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32.
在元明清640年的民族互动过程中,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历史轨迹随着政治体制、怀柔政策、经济生活和宗教管理诸方面的整合而构建了一个崭新广阔的平台,为中国民族团结的最后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3.
给出旋进原则方法论在指导处理特义难度自增殖系统问题过程中的三个实用判据,它们可分别适用于完全确定型信息系统、完全随机型信息系统和状态依赖型系统。对于非完全信息系统,则给出了一种具有学习、探索、跟踪、适应和理性选择功能的判别方案。这些判据和方案有助于对旋"与进"的时机把握。同时还通过构造一个典型动力学模型说明了旋进系统中有出现混沌的可能,并指出如何恰当地控制对主体处理难度能力的投入强度问题。  相似文献   
34.
文章以韩礼德(Halliday)的主述位结构和旦尼斯(Danes)的主位推进模式,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学者在摘要写作中的语篇特征。根据所选语料,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摘要,中文摘要以及本土学者英语摘要在语篇建构中对于主位以及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倾向。研究发现:"中国英语"的摘要较多使用标记性主位和不连贯推进模式,这种语篇特征更倾向于螺旋式的汉语的语篇特征。这些特征是与中国文化以及汉式思维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5.
针对复杂动荡环境下,企业陷入“战略漂移”的困境,首先,从战略内在逻辑和形态的划分入手,通过对有意图战略和涌现战略各自局限性的分析,剖析了“战略漂移”的成因.然后,鉴于外部客观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在对影响“战略漂移”的组织内部主观因素展开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组织演进的复杂性适应观,将有意图战略和涌现战略有机整合,构建了战略的“之字形”演进模式.最后,根据战略的“之字形”演进模式与企业组织及个人的认知特性紧密相关的特点,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通过对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学习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战略的“之字形”演进.  相似文献   
36.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强效果理论的代表,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上关于媒介和舆论的学说都面临着挑战。实验表明,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  相似文献   
37.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38.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指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达意见的人的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独特的传播特质,这个理论的权威性在网络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39.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40.
一个文学作品是一个静态而潜在的艺术世界,如何透视作品的意义,如何开展解释的循环,如何实现一切的理解都是一种自我理解,哲学诠释学引导我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参与和理解响应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才能揭示作品潜藏而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