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表面上看,法家曾猛烈地抨击和否定儒家的德教思想,明确宣布“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似乎法家绝意于道德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都有一大套开展道德教育以治国安民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儒家着眼于“导”人心,道家着眼于“顺”人心,而法家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着眼于“制”人心。法家主张以法教代替德教,以法治代替德治,通过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实行,重新组建社会规范,以控制人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其德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德育内容是强化法制意识;其德育目标是维护君权,崇尚法术;其德育方法是因人之…  相似文献   
2.
鬼谷子是个神秘色彩很浓的人物,近世很少有人注意,几被湮没。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大都语焉不详,仅有零星传闻和片断臆测。对他的评价则见仁见智,抑扬不一。杨雄讥之为“诈人”,王充贬之为“佞人”,卢文弨斥之为“小人”,高似孙则誉之为“一代之雄”,一褒一贬,相去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社会德育思想辨析张世欣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我国名僧竺道生(355-434)等人的不懈努力,使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合起来,很快走完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路程,增强了佛教在平民百姓中的吸引力,使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反映了中华民族很强的融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义利观的现实思考张世欣,陈选能义与利,人们的伦理关系与物质追求,社会的道德准则与功利目标,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两千多年来,我国思想界的义利之争从未间断。在古代,当人们深层地思考如何应时、治世时,就涉及到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两千多年历史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骆宾王七岁吟鹅,少负盛名;长而慷慨,豪纵任侠;诗文会友,意气横溢;官场失意,拂袖而去;檄文讨武,震山撼岳;兵败不降,铁骨铮铮,文人乎?高士乎?侠骨乎?可是,这样一个生命色彩非常浓烈的人,命运之神却一再与之作难,为人一世,坎坷一路,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为什么骆宾王命途多舛一至于此呢?是其才耶?学耶?识耶?是其时乎?运乎?命乎?答  相似文献   
6.
试论“法自然”的道家德育思想张世欣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8.
一、“和”的哲学意蕴 重“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哲学意蕴丰富而深刻。 和,即差异共处,代表和谐。古代思想家主张差异相容,多元并存,不赞成排他斥异,不追求单一纯粹:“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这里,和是对客观世界多样性统一、复杂性协调、差异中和谐的概括,承认差异并存及其复合化、丰富化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方式。这是辩证哲学的基本品质之一。  相似文献   
9.
辨析“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的沉默现象被受到普遍关注。文章对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辨析,认为它不是一条铁的定律,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制造沉默,更不要让沉默深化,教的成功不能以爱的沉默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用人别论     
治世在于用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细琢用人之道,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粗看似觉失偏,细嚼颇为至理。 1、使功不如使过论。论功而任,世之常情,但有一次,唐高祖李渊却别有一番感慨,认为使功不如使过。原来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