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1128篇
社会学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吴昕孺的长篇小说《千年之痒》讲述了知识分子乌去纱跨越少年、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乌去纱的生存变迁实则对应了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青春成长史、现代都市中的情爱史,以及在欲望时代中的命运史。《千年之痒》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本相和当代人的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32.
“致良知”教作为王阳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其讲学的立言宗旨,又是王门诸子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纲领。20世纪以来,关于“致良知”教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哲理诠释与精神信仰两种不同诠释路径。反观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的两种研究取径,都不可回避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成德成人。成德成人的德性教养既是儒学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更是阳明“致良知”教的本旨意涵,其意义就在转化个体生命情感、精神意志的过程中显现出人人本有且知是知非的良知。在成德成人的基础上,哲理诠释的路径蕴涵着精神信仰的价值追求,而精神信仰的路径又表现出哲理诠释的普遍性面相。这既关涉如何体贴阳明哲学的真精神,也向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应当如何诠释儒学传统价值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3.
周莹 《学术探索》2012,(3):71-73
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表面原因是铁路运力不足,而运力不足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是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春运客运需求激增、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困境,以及因春节情结和公众选择偏好引发的放大效应等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34.
郑立柱 《河北学刊》2012,32(2):200-203
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特征的培育、影响人的心理、意志、情绪和心境的各种活动的历史,即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史。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信仰生活、文化生活、礼仪活动、娱乐生活、社会交往活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精神生活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divergent outcomes which can result from counseling services offered pastorally versus clinically. As faith leaders often have greater direct access than social workers to supporting religious popul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religious pastoral support and clinical social work. Presenting six scenarios from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s as both a rabbi and social worker, this article processes each scenario first through the pastoral lens of an Orthodox rabbi, followed by the clinical lens of a social worker or othe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The client outcomes which are produced from each modality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This contrast demonstrat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goals, values, and training of each profession, and highlights importance for future work to be done in linking religious and pastoral training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s well as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cultural competence for social workers and therapists who may engage with tight-knit religious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36.
内蒙古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聚集共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铸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也充实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包括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顽强拼搏的进取意识、万物共生的价值观念、团结统一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7.
通过分析威廉斯悲剧三部曲中疏离的亲情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来论证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成果来探究人际疏离这一具有普世色彩的哲学命题。本研究摆脱了以往对威廉斯单部作品进行线性研究的传统,侧重从心理层面解读剧中人物,深化对人类自身复杂性与生存困境的认知。  相似文献   
38.
《孟子》作为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在变化的社会形势下阐发了仁义礼智信耻等观念,并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解,由此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传统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其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指导着传统社会的人生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起到了凝聚和推动作用。重视并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现代人类的生存需求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0.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力内在构成要素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经济发展从客体性经济转向主体性经济。其本质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向现代性的物质生产方式转换,具有现代经济的精神文化特性,主体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从"直接劳动"向"科学劳动"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文化精神;发掘人的智能,以精神性的资源逐步替代物质性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