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8篇
社会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本文讨论了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利弊,并据此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中的思路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的条件,对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3.
建构与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实,这两大理论既有共融性,也有差异性,经研究发现,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为大脑所接纳的路径更为合理和贴切.然而,这两大理论并没有截然的断切面,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即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104.
索尔·贝娄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文章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他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结构结合,从语言和意义角度阐释贝娄二项对立的主张,并且从文化角度寻找这种思维的注脚,多角度的将贝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艺术特征加以展现.  相似文献   
105.
自古以来,文学与语言学就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密不可分。传统语言学促进了古典文学的真正独立和成熟,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近代文学背景,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次全方位的试验,新世纪的文学研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06.
“拟语言结构”述评——评列维·施特劳斯的美学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维·施特劳斯在神话人类学分析中所建构的“拟语言结构”思想 ,界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语言理论之间 ,又对二者有所补益。它不仅表明列维·施特劳斯对于人类思维与社会行为特征之间互动关系的思索 ,也体现了西方现代美学在语言本质论方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7.
从结构主义出发 ,分析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故事结构以及剧中所反映的反对封建割据 ,拥护中央集权的政法主张和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08.
直接成分法句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它从句子横向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按照句子、短语、词及词素等基本成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句子在不同层次上依次分成不同成分,直至不可分时为止。其主要特点是,句子各类成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结构关系可以明确地在不同层次上用其特定的树形图或其他类似的方式表示出来。由于直接成分法主要基于句子的表层结构而不能从句子的深层结构对句子进行分析,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句子成分之间深层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赵元任语言学生涯中最杰出的贡献当属现代汉语方面的成就。他以北京音系为基础,使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和中国传统考据学等学科统一了汉语语音,并采用五度标音等方法来揭示其字调语调的特殊性,他借助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并确立了现代汉语语法。赵元任的成果促进了国内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弥补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音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0.
We revisit the term ‘Arab Jews’,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ast to depict Jews living in Arab countries, but was extirpated from the political lexicon upon their arrival in Israel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e follow first the demise of this discourse and then its political reawakening in the 1990s, which was carried out mostly by second-generation Mizrahi intellectuals and activists. We review this surge of the 1990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tructural and post-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cept, although we also show that they are often interwoven.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the term ‘Arab Jew’ was founded on a binary logic wherein Jews and Arabs are posed a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ntagonisms. The post-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rejects the bifurcated form in lieu of a hybrid epistemology, which tolerates and enables a dynamic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 facets of ‘Arabs’ and ‘Jews’. We spell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heuristic modes of interpretation and speculate about their relevance to the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