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56篇
丛书文集   206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1220篇
社会学   276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前的企业只是生产单位形式,既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又不能完全地自主经营,更不能彻底地自负盈亏,国有企业与市场条件下的“企业”有极大的差距,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塑造,还必须通过体制的改革,实现企业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视域中的信誉是坚持诚实交易、信守合约所获得的声誉。经济学所分析的信誉主体是指那些诚实交易、信守合约的个人和组织。从现实社会看,经济学的信誉主体仅仅是市场主体之一部分。由市场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可以逻辑地推导出信誉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产权是信誉主体确立的基础,原因在于第一,置信的承诺显然与主体履约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第二,交易性互动必须建立在交易各方的产权基础之上;第三,有恒产者追求的已不再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失信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曾接受过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其诗论中有关象征的论述和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呈示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深入研究这一艺术倾向,对于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及其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CT—图像分析法,在尸体研究的基础上,对50例中国男性样本(18~23岁)进行了全身CT横断层扫描、影像分析和测算,获得了样本各环节的长度和体积等惯性数据。进而确定了中国男性青年人体体积的分布,并据此建立了以身高、体重为自变量的直接计算中国青年人体各环节体积的二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Plummer  Ken 《Qualitative sociology》2003,26(4):515-530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linkage between development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theory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and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ies. After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four main themes are highlighted: the links to postmodernism and queer theory; the paths to new research styles; some internal problems with the theory; and the need to reinsta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d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remains a major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exuality.  相似文献   
16.
While body fat is the most accurate measure of obesity, its measurement requires special equipment that can be costly and time consuming to operate. Attention has thus typically focused on the easier to calculate body mass index (BMI). However, the ability of BMI to accurately identify obesity has been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This paper focuses attention on whether more general body mass indices ar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body fat. Using a data set of body fat, height, and weight measurements, general models are estimated which nest a wide variety of weight–height indices as special cases. In the absence of a race and gender categorisation, the conventional BMI was found to be the appropriate index with which to predict body fat. When such a categorisation was made, however, the BMI was never selected as the appropriate index. In general, predicted female body fat was some 10 kg higher than that of a male of identical build and predicted % body fat was over 11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but age effects were smaller for females. Considerable racial differences in predicted body fat were found for males, but such differences were less marked for femal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inding for interpreting recent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obesity on health, society, and economic factor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轴重椭球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定态运动。确定椭球体的永恒转动、它们的存在条件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从身体的维度出发,揭示了西方哲学对“身体性”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其一,传统西方哲学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二元论的基本构架中,使肉体在意识哲学中一直处于一种隐匿和遮蔽的状态。其二,后现代哲学家用“肉体”来反抗意识哲学的独断性。展开了所谓的“哲学肉身化”运动,又将肉体以及与肉体相关的一切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上这两种哲学在“身体性”问题上仍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独白式”的主体性哲学,而要真正解决“身体性”问题,只有坚持的一种“身体间性”维度的现象学精神,才可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完美之境。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20.
魏晋名士艺术境界的形成路径清晰而富于哲理,他们通过心身外在表现的审美追求以获得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人格化,通过“远”之本体追问与“远”之身体探寻来实现人生和艺术的玄远境界,使得“心”臻至“无”之境与“美”臻至“无我”之境在人生与艺术层面完美融通。如此,魏晋名士与肉身以及欲望存在的自我渐行渐远,而生命精神却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延续于人生、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精神和人格蕴含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