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0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91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585篇
理论方法论   122篇
综合类   3144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72.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73.
唐晓梅  杨戴云 《民族学刊》2018,9(3):25-30, 104-105
随着乡村“过疏化”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已成共识,但在实现路径上地方政府与村民仍存分歧。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二要尊重传统村落生成规律;三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四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五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六要挖掘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同时,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农文旅”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74.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5.
彝族古籍文献《苏巨黎咪》产生于唐朝初至中叶,记述了从上至君长到下至百姓的各种传统道德观念,蕴含着对秩序观念的建构,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内容可归结三个层面:强调君臣关系下的忠臣观念;以君主为主体的尚贤爱民的治理观;孝悌亲友、崇祖敬毕的和谐观及爱美向善的仁义观。该书是作者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以及有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的产物,体现出作者出于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对稳定社会秩序的追求,把下层和上层、边缘和主流联系了起来,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认同感,维护了君长统治和社会稳定,推动了当时彝族社会的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6.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利性为特征的,受经济目标的逐利影响,正逐渐步入生态困境。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将出现农业生态观的原始回归,这将为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创造机遇。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应重视传统农业文化的诉求,挖掘本土农业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引文化的审视,提高农业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7.
现代汉语中,词的“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对应关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父/祖父/曾祖父”等反例,必须注意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这一限制性条件.从“用频”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解释“无标志/有标志”性与词背后“尊/卑”文化的具体对应关系.对“司令/总司令”和“保姆/男保姆”这两组例子的分析,可以揭示运用这种对应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8.
晚清私寓是戏曲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是一种培养艺人、传承戏曲的组织,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形同歌楼酒馆。私寓弟子演戏之外,亦凭借自身姿色,兼营侑酒等娱乐活动,同时具有倡、优两种身份。因而,与普通的科班、戏班等传承组织相比,私寓在弟子的来源与选择、培养方式、师徒关系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后世戏曲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数字媒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图像革命”,造成了人的思考能力的滑坡.这一影响加之于儿童则更加明显。儿童作为特殊且脆弱的社会群体,极易陷入新媒介所搅动的文化漩涡中,传统阅读这一儿童基础性认知技能遭遇到严峻考验。儿童类纸质媒体应充分发挥独有优势,与儿童类数字媒体展开错位竞争。从儿童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儿童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儿童文化消费的最终实现三个层面完成自身的发展与跨越。  相似文献   
80.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侧重于个体性和生命性,注重感悟性和体验性,也注重在现实层面关注于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实际上是实用理性指导下的音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努力发掘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性的优良特质,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