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744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二拍"中的商贾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给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表现了许多突破传统的新观念;表现了商品交换的繁荣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表现了商品交换催发的人性中的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形象地总结了商人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商艺术.  相似文献   
42.
从汉字“书同文”的历史发展着眼 ,从总结汉字“书同文”的历史经验入手 ,结合当前汉字应用的实际 ,展望 2 1世纪中华民族在新时期实现“书同文”的前景 ,并探讨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3.
要实现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新的突破 ,就必须变革“两课”现行考评模式。“两课”考评必须动态化———实行全程监控 ;考评方式必须多样化———做到全面测评  相似文献   
44.
“二课”由于其特性对教育技术提出了特殊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在“二课”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需要不断实践并在理论上丰富的论题。  相似文献   
45.
“两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及提高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两课"教师应具备的政治、品德、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并在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素质提高措施.  相似文献   
46.
高校的"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47.
“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我们对"两课"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充分认识"两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明确"两课"实践教学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两课"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提供形象范式、彰显双重主题、营造叙事结构、强化审美信息这四个维度 ,对《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进行了审视 ,发现一部文学作品 ,特别是优秀之作 ,其中人物形象的功能绝不是单向 ,而是多元的。因此 ,对人物形象的功能加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9.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伟大旗帜,实际上坚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其途径只有一条,即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惟一途径,更为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科学回答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途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