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问题解决的内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问题解决是当代内隐认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问题解决的内隐加工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心理学发展的早期。直觉、酝酿和顿悟等现象典型地反映了问题解决中内隐加工的特点 :以启动效应为基础、不受意识控制、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限制的快速并行加工。直觉和酝酿是内隐问题解决加工过程的外部表现 ,而顿悟则是加工结果的外在体现。以对积累的内部信息和外部线索的无意识激活为基础的启动效应正是内隐问题解决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2.
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理论和象征界对《洛丽塔》进行解读。镜像阶段既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人通过镜子认识现实就会使认识与现实存在偏移与误差。正如小说中亨伯特通过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关系这面镜子来看洛丽塔,结果把洛丽塔作为自己童年的旧爱安娜贝尔。这就是亨伯特认识的错位,这是人的认识欺骗性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镜像理论对小说的解析来说明人早期的记忆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认识的错位与欺骗性。所以,要想找到真爱就必须破除这种认识上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73.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容相济、杂糅而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着张恨水创作的文化心态.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消闲与责任两种文化心态始终矛盾地交织着.本文从张恨水的文化心态入手,将张恨水置于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探究张恨水之为张恨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无意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活动而又未被主体意识到的一种非理性精神现象,存在于心理结构底层。自卑心理的补偿、职业兴趣的培养与职业风格的形成、路径依赖与“鲶鱼效应”、集体潜意识支配下的从众行为等是企业管理者所应注重的几种无意识现象。  相似文献   
75.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76.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憎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领域及人格结构化过程,代情结才是中国人无意识结构中的核心情结。  相似文献   
77.
“政策-对策”“生产-生态”是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两对基本关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策”与“对策”相匹配、“生产”与“生态”相统一。依据这两对基本关系,通过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学说,探究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四种实践类型,并借此阐述了环境治理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一模型表明:从历时态看,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进路总体上呈现出了从“生产-生产”类型到“生态-生态”类型的趋势,但具体到个别区域,其乡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向下跌落的可能性。基于该解释模型,以东北A市的乡村环境治理为案例分析发现:政策端区域发展战略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内生困境以及对策端资金资源、建设资源与人事资源的约束促使A市不得不在“生产”与“生态”的双重目标中择一而行,致使其乡村环境治理回落到“生产-生产”类型。这种“生产导向”体现了村民与政府之间“无意识的合意”,成为当前乡村环境治理的主要障碍,而走出困境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理性地引导这种偏向生产侧的“无意识的合意”转为偏向生态侧的“有意识的合意”,从而形成“生态利益自觉”,实现乡村环境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