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76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01.
杨丽萍舞蹈作品中民间文化意象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化意象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及与之相关的宗教仪式,它们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原始信仰和观物运思方式。杨丽萍的舞蹈作品运用"月亮"、"火"、"雨"、"树"、"孔雀"等民间文化意象来参与舞蹈意境的建构,从而使她的舞蹈作品呈现出丰厚的诗意蕴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02.
中动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主要表现为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外论元不出现,动词后必须有副词修饰。关于中动句的生成过程,主要有两派意见,即移位法和词汇法。前者认为中动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名词短语的移位;后者则认为中动句在词汇中形成。本文坚持移位解释法,但认为利用最简方案来解释英汉语中动句的成因比管约论框架下的分析更经济合理;并且还可以解释中动句中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一是解释中动句中副词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则是解释中动句表层主语为(non_argment)非论元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3.
围绕英语诗歌所涉及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别从英语诗歌用词、英语词汇外延与内涵意义、英语诗歌意象创作表达手法、英语诗歌比喻表现形式、英语诗歌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具体对英语诗的遣词作以分析,从而阐释英语诗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4.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10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对英汉两种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粗略比较,来探究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认为,除了语法著作普遍提到的兼语短语中的兼语之外,还有一种存在于某种复杂的偏正式动词短语中的兼语.两种兼语有同有异,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含有兼语成分的偏正式动词短语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在对《诗经》中"斯"进行穷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用法的不同逐条归类,并试图解释各用法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9.
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本文就英语写作中学生容易犯错的语法、句子结构错误作了归纳。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例子,从语法上主谓不一致,结构上的残缺句等做一些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110.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