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503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高尔基以人民为本位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迥异于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其人道主义涵纳的底层情怀、平民意识和人民性特质,引发了鲁迅、茅盾、夏衍、艾芜等中国左翼作家的精神共鸣与对话。这种共鸣与对话或表现为高尔基文学创作对左翼作家的直接影响,或彰显为高尔基与左翼作家精神层面的相互呼应。这些影响与呼应的存在,极大丰富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世界,形成左翼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2.
以J网络文学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分析范式,揭示出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者的数据劳动实践。研究发现,平台作为技术中介与制度中介,塑造了网络文学领域参与者的表现,策划了签约作者创作作品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由可计量的数据指标构成,对劳动主体进行着隐蔽规制。此外,读者在消费赋权下拥有了参与文化产品生产的主动权,形塑了作者的劳动策略,需要作者投入感情以维系与读者的亲密关系。因此,签约作者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看似具有高度自主性,实则受到了网络文学平台和读者的双重规训。  相似文献   
73.
数字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摒弃了人类在此范畴高耗低效的重复性流程,提升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助长了某些作者不求真、无创意等不当行为。一旦这种二进制的机器代码衍生出创作主体,并触及文学深层次的精神界面,那么人类的情感及隐私等都可能会被建构成种种模式化的轮廓,它们将由数字而非人的细腻多变的特质来描绘,其结果是创作的内涵与传统的定义日趋遥远。然而,无论称电脑写作是写作方式的革命还是对作家概念的颠覆,我们都无法回避它对文学的深远影响,探讨创作的走向及作家的未来,无疑都要以此为基点。  相似文献   
74.
王晓丹 《学术探索》2011,(4):99-102
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刊的《妇女杂志》,坚持致力女性自身发展的办刊宗旨,以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社会风采,成为中国历史上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女性杂志之一。它所塑造的中国近代都市新女性形象,使我们看到近代都市女性的身体意向、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建构与变化。研究《妇女杂志》既是对妇女发展历史的回应,又是对妇女发展未来的一种关切。  相似文献   
75.
本文简要地阐述近现代上海社会转型的历程,并从现代派作家成员结构的细致分析入手,认为现代主义作品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的怪异、夸张与虚幻,正是现代工业生活对作家精神产生作用的结果,是对传统认识论的颠覆.  相似文献   
76.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2012,59(6):697-729
Drawing on the work of Didier Eribon and his theor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ay male subjectiv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different “texts,” broadly defined, that grapple specifically with straight men attempting to represent male homosexuality: Norman Mailer's essay, “The Homosexual Villain”; the Bravo reality television series Boy Meets Boy, and Michael Griffith's short story, “Hooper Gets a Perm.” These texts represent attempts by straight authors to grapple with queer experience in ways that move the imagination of queers beyond simple stereotypes or uncritical explorations of the sexual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these tex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addressed: What happens when a straight man attempts to represent a gay man? Does he “get it right,” and is such a question even useful? More specifically, what is the value in having straights imagine queerness? Is such an imagining possible? Is such desirable? And, if so, what are the contours of such an imagining—as well as its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pedagogically, personally, and politically? Ultimately, I contend that the straight imagining of queerness offers rich potential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furthermore,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what goes into the making of those representations tells us much about how queerness circulates in our culture as a subject, a figure of discussion, contention, and 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战火从东北蔓延至全国,女作家们从正面空间与负面空间两个角度,如实记录了物理意义上的战争图景。在时空纵横并置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在战乱中的空间流徙提升了战争罪恶的客观性事实的容量,同时在时间流转中也凸显出抗战时期人们心灵的创伤。女性作家记录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超时空追问中表达出鲜明的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女性作家思想及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撰述,散文发展演变阶段或时期的划分,应注意从作家创作、散文自身和散文文体三个角度审视,其中从作品自身的状态体认散文发展演变的规律较为适当;对散文内容的安排,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跳跃性的内容缺失;散文史作家选择的不一导致散文史撰述作家层面上的不平衡,影响对散文史流变的体认;散文史引用的作品,谁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客观上形成散文史撰述不同的文本走向,继而有了作品层面的不平衡;散文作品艺术特色的评价见仁见智实属自然,但或东或西及同一文本的不同评价易让读者迷惑,撰述者需寻求评价的客观性;散文流派的论述,分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共性,合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个性,显然需要将分论与合论综合在一起考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辞赋与骈文入散文史素有分歧,它本是不同散文观念的结果,而文体限定性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使撰述者的论说往往有一定的程式,缺乏活力.因此,重写散文史成为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79.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80.
"浙江潮"引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取决于浙江作家对世界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积淀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对现实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集中体现在对各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