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4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70篇
管理学   353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99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45篇
丛书文集   740篇
理论方法论   1349篇
综合类   4574篇
社会学   2312篇
统计学   27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1411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419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01.
本文简述了空间概念的发展历程。经典力学和SR把空间看作虚无,而GR则认为空间是 物质的。从而指出了空间概念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02.
党的作风集中体现着党的形象 ,党的形象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人心的向背 ,由此可知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要搞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建设 ,惟有对现阶段党风建设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才能找出党风建设的良策所在 ,使党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3.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及心理、自我认同、自我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身心成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个案、小组、家庭、学校与社区以及社会政策的综合干预方法,来对当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4.
以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是一个新的视域。转型时期我国当代城市的空间生产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资本、技术——工业理性刺激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出现环境污染、建设破坏、文化破坏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的角逐过程和结果,反映着政府、公共领域与个人的边界。城市空间的生产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5.
人际距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距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师生交往,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师生距离到底该近还是该远,一直是教育理论界热衷的话题.本文结合多年实践中的教育实例,就师生距离的远近问题作一新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6.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美国一些教育家倡导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适合外语学习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推广.将合作学习的方法灵活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07.
面对新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8.
“需要层次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共分为五个层次,并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递进.辩证的运用这一理论,重视并合理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以此达到激励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应该"拿来"并加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9.
The work-welfare nexus is essential in all social policy regimes. The question is in what situations individuals should be entitled to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and in which situations they should be obliged to work. Social welfare law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define mechanisms that separate the deserving poor from people able to work.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 of these "separation mechanisms" in Sweden during three periods in history: a) in rural socie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 in industrial society during the successful years of the Swedish model from World War II until the late 1970s; and c) the present, including the period of welfare retrenchment and reconsideration since the early 1980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Swedish social policy has always been strongly work-oriented, but the specific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work ethic has vari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handled in different social policy institution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work line has been either generous or restrictive and it has been based on structural attempts to improve the opportunities to work as well as on attempts to strongly pressure the individual to work. The work line of today is seen as an interesting attempt to combine an effort to create good work through improved work conditions and an effort to reinforce elements of work enforcement in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相似文献   
110.
Since children, particularly daughter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help and support for older America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women's increasing employment will affect filial rel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is issue is inconsistent, in part due to the use of nonprobability samples. Few studies have measured effects for men. We attempt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this question beyond help to the frail elderly by asking whether employment affects filial relations in general. We examine effects of hours employed on telephone contact, visiting, feelings of closeness, filial attitudes, and assistance to biological parents, for an area probability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over 40. There are no effects of employment for men or women on contact, closeness, or assistance.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is population sample, contact and assistance involve few hours per week, and thus do not seem to conflict with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