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5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4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627篇
理论方法论   292篇
综合类   3046篇
社会学   289篇
统计学   2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的万物统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建立一种既包括世界的理想模式又包括人的行为原则的完整的世界观。他的万物统一哲学涉及的论题如下: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统一;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根据索洛维约夫,单独的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三者的综合。单独的精神本原、物质本原也都是片面的,索菲亚一词才是灵与肉、心与物、精神本原与物质本原、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完美结合。真、善、美三者通常是分别作为哲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而出现的,实际上,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62.
“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应当加以辨析。本文认为,“以人为本”里“本”的含义,首先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即人的社会物质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体;其次具有价值论的含义,即在价值体系结构里以人的价值为本,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比较居于第一位,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根本性的价值;再次,具有认识论的含义,即人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对象和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6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创新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作者认为重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对于推动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作者看来,他们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主要原则是逻辑与历史一致,其具体表现是哲学范畴、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文章重点论述了列宁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4.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经常要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个是提出假说者的心灵世界。科学工作者在对神秘现象的探测中,为了有一个设定的求解目标,往往就先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包含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它的产生是实践中的人的心理能力进一步发挥的结果。当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进入阴性物质世界进行探索时,本质上是在非平衡系统中寻找一种新的有序结构。无论是科学假说还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函数。  相似文献   
65.
论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它的形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张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价值观,建立合理的财富分配秩序,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并依靠科技进步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  相似文献   
66.
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对高等教育价值的不正确的认识,是产生这些消极影响的重要原因。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继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7.
20世纪90年代,上海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步入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上海具备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现实可能性,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文章以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有关历史资料为依据,来探究上海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近代历史根基。  相似文献   
6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一命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据社会现实本身这一主旨得以成立,并由此而开展出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领域。马克思把哲学置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实现了哲学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革。现实生活世界理论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自近世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由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被动不适、洋务运动至民国末年的主动适应直至新中国的自主经略,其间先后出现半殖民地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新中国自主经略对外开放的进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相继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贯穿于近世以来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主题一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追求;对外开放历程之于来者,启示价值颇丰。  相似文献   
70.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scientists, managers, lawyers, public policymakers, and the public must decide how to value what is provided by, and is a consequ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Western” scientists have clear definitions for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ecosystems provide, we contend that these categories do not encompass the full totality of the values provided by natural resources. Partly the confusion results from a limited view of natural resources derived from the need to moneti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s 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Western” way of separating natural resources from cultural resources or values, and partly it derives from the false dichotomy of assuming that ecosystems are natural, and anything constructed by man is not natural.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previous assumptions, and suggest that because cultural resources often derive from, and indeed require, intact and unspoiled natural ecosystems or settings, that these values are rightly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distinction is not trivial because of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cleaning up chem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contaminated sites, on restoration of damaged ecosystems, on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s, and on long‐term stewardship goals. All of these processes depend upon defining natural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Several laws, regulations, and protocols depend upon natural resource trustees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on trust lands, which could lead to the circular definition that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ose resources that the trustees feel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Where subsistence or tribal peoples are involved,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those ecocultural attributes that are dependent upon, and have incorporated, natural resources. For example, a traditional hunting and fishing ground is less valued by subsistence peoples if it is despoiled by contamination or phys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 Indian sacred ground is tarnished i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is degraded; a traditional homeland is less valued if the land itself is contaminated. Our argument is that intact natural resource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many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is aspect requires and demands adequate consideration (and may therefore require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