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2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管理学   44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562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3364篇
社会学   114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巴赫金从中世纪民间狂欢节入手抽象出具有对话性、双重性和超越性的“狂欢式”生活的特征,并进一步在文学分析中提 炼出“狂欢化”的概念。根据他的狂欢理论,游戏的儿童具有狂欢的品格,儿童游戏精神的缺失导源于人类狂欢精神的陨落。 狂欢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对话性的亲昵应当是师幼关系的应然状态;狂欢的超越性为理解儿童的“反常”行为提供了新视 角;狂欢主体的沉浸式参与启发了教师主体精神的回血路径;“狂欢式”生活的“生活游戏化”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程游戏 化”和“游戏课程化”两者的包容和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2.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3.
结合重庆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重点阐述对研究生培养及改革教学方式的有益探索,其成果为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4.
我国企业学习取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组织学习取向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改善组织学习过程,从而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企业有五个学习取向:知识来源、学习效果、学习幅度、学习投入、传播形式。我国企业在各个学习取向上都不太极端,都采取比较折衷的学习方式;但是也存在着比较偏重于内部开发知识、渐进式的学习取向、侧重群体学习的特点。我国企业学习风格可以称之为不断改良型和实践共同体型(community of practice:即非正式的、集体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95.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文体的外在形式向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6.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7.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98.
针对地方高校重修制度存在的不足,从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强化学风建设,严格控制不及格率,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重修质量。  相似文献   
99.
在查明存在者的“库存清单”时,本体论必做的一项工作是建构范畴体系。随着认识的发展,本体论还分化出了形式本体论这一分支。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逻辑学成果及方法反观已有的范畴体系建构,探讨建构的方法论。随着非存在研究或有无之辩向纵深推进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如果像迈农主义所说的那样,非存在对象也有其特定的“有”的地位,那么在本体论范畴体系的建构中,有无必要给予它们以适当的地位呢?如果有必要,又该如何建构?一个合格的本体论范畴体系应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更清楚明白、更简单地把握世界,同时又不能遗漏主要的存在类别,如不能遗忘非存在,还要能如实反映不同存在在实在性程度上的差别,既不能疏忽低级的存在形式,又不能把没有存在地位的东西硬扯进来。根据这些要求,文章对本体论范畴体系建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0.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新时期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