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8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64篇
管理学   1791篇
劳动科学   203篇
民族学   159篇
人才学   520篇
人口学   81篇
丛书文集   3177篇
理论方法论   837篇
综合类   6420篇
社会学   1922篇
统计学   14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1210篇
  2013年   936篇
  2012年   963篇
  2011年   1286篇
  2010年   1519篇
  2009年   1391篇
  2008年   1486篇
  2007年   1170篇
  2006年   822篇
  2005年   717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480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309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资本收入份额的显著提高密不可分,评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适时进行课税调整刻不容缓。基于CHFS2013数据,采用修正的MT指数和效应分解方法,对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整体收入调节效果甚微,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税阶层累退性十分明显;同时,基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趋势,结合14种课税方案的再分配效应模拟,选择将个人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财产转让收入一同与劳动收入纳入"大综合"范畴,将财产租赁收入放在"小分类"类别的半综合征税模式,可作为中国下一步个税改革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既引发数据安全风险等负外部性,也会带来分享经济价值实现等正外部性,"大数据悖论"现象揭示了双重外部性成因。基于"外部性内在化"原理赋予信息主体以个人信息权并赋予数据控制者以大数据财产权虽有助分别规制其双重外部性,但网络大数据背景下其双重外部性规制彼此交互影响而面临两难困境。法经济学关于"损害之相互性"理论证立了基于"风险导向理念"规制个人信息处理以破解其两难困境的经济逻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赖个人信息处理的"外部性外部化"而实现分享经济。法经济学关于"公地喜剧"理论证立了基于"外部性外部化"规制个人信息处理而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的经济逻辑。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制有赖从"压制型法"到兼及"回应型法"的理念转换,从"外部性内在化"兼及"外部性外部化"的机制并举,从数据资源权利配置兼及数字技术权力干预的措施协同,实现大数据产业创新与个人信息安全的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15.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的施行,公司章程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但现代性条件下股东、公司法人以及外部社会之间的张力尚存,且现有法人理论不足以支撑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实践。为更好地规范涉章决议以避免其侵害股东权益,仍需进一步发掘我国公司法人理论。从股东在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共同体中的特殊性权利义务出发,在公司法人差异化,章程、股东权类型化的前提下实现股东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杨军 《晚晴》2020,(2):98-98
为落实党中央和贵州省委、毕节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早在1月29日,毕节市委老干局就积极发布《致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的一封信》,制定老干部工作系统防控疫情措施。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干部加强个人防护的同时,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自觉遵守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要求,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主动配合做好密切接触人群的追踪排查和个人防疫检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当前对立法程序所形成的“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和法案的公布”四个显性立法程序的基本共识,不能全面解释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原因在于实践中至少还存在着“立法规划/立法计划、法案的起草、法案的审议、适用解释”四个隐性立法程序。其中的逻辑主线表现为显性立法程序与“组织”相勾连,隐性立法程序与“个人”相勾连。《立法法》条文以“组织”视角所建构的显性立法程序和立法实践以“个人”视角所探寻的隐性立法程序共同构成了立法程序的二元结构。从纯粹立法学问题的解释选择问题着手,所建构的立法程序二元结构,需要在“组织”和“个人”两种视角中循环联动,实现视角的融合,以扩张既有的理论解释力,争取最大限度的接近立法运行过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