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费孝通一生经历了三次学术生命,每一次学术生命关注的主题均有所不同。这种研究主题的跳转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停留在费孝通学术谱系的断裂处而忽略了其间的内在连续性。事实上,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通和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活历史和小传统的双重角度切入,对之做出了极富洞见的回答。然而,费孝通的思想深处又有着难以纾解的紧张。这种紧张不仅折射出中国现代性过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转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也彰显出人格、学术与社会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2.
13.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也包括了环境这一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相关、互相建构和重塑的关系,对二者互为映照的关系需要予以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移民的实施效果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发展能否同时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敖力克作为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工程中第一个实施整体搬迁的嘎查(行政村),其发展变化倍受各方面的关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对敖力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这两次调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学研究领域里,存在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默多克等人创立的(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本文不但论述了这种方法在资料运用和分析方法方面的特点,而且指出了它在方法论上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认为,尽管默多克等人为了完善这种方法进行了诸多的努力,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方法论上遇到的难题,因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能够发展为被民族学家普遍运用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费孝通的比较研究包智明费孝通因出版了著名的PeasantLifeinChina一书(《中国农民的生活》即《江村调查》)而蜚声海内外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他的这部著作得到了功能学派创始人马利诺夫斯基等人的高度评价。马利诺夫斯基写道:“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  相似文献   
18.
比较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包智明本文首先论述了迪尔凯姆、韦伯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对比较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了在比较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几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比较社会学基本性质的认识。本文认为,比较社会学应借鉴人类学,...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为用,还要有各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动参与.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学科新知,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中国学界、政界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联袂建设,达成民族团结与美丽中国携手同行的生态政治学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