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变换,创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理论在不断变革中创新发展,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北京中关村作为全国少有的“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很多方面它都先走一步或者几步,很多概念从这里孵化,很多企业在这里萌芽。在新世纪,人们期望中关村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晴雨表”,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圈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学家魏杰指出:“中关村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领头羊,其发展应当反映我国整个高新产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从这个视角看,留学归国创业的蒙古族人其鲁博士,在归国短短的一年半中,在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材料并迅速产业化,其合成材料方法实现了技术创新,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这个重大成果将使我国落后的锂电池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我们认为,精神文明具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下面,拟从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 首先从精神文明的产生说起。在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起作用的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各种无意识的盲目的自发力量,没有人的意识的活动力量,自然界照样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是体现不到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界被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人也不断增长着认识和实践的能力。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观点。”因此,精神文明,它一方面必须是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必须是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的,并主要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都把实行“德治”作为协调民族关系的实践策略,成为“以德治国”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方向上积累的重要“德治”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变革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革是社会自身发展完善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传媒等宏观方面探讨社会变革中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18.
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的永恒主题。四个认同思想是新形势下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疆民族地区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对于增强各族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公民教育内容的缺失、教育方法形式化、教育主体单一化等问题。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化,必须不断反思,切实提高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环境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介绍了这一学科目前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应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出发,构建良性的社会变革中的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