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34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574篇
社会学   154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古代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有三大入海通道:天津通道,北运河、南运河在此与海河联结,通向渤海;江浙通道,大运河沟通淮河、长江、太湖三江、钱塘江入海水道;宁波通道,浙东运河北接大运河,东与涌江、姚江相汇后在宁波入海。  相似文献   
102.
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源远流长。英国19世纪的动物保护伦理开启了现代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的思想先河。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敬畏生命伦理的史怀泽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挪威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生态哲学研究是当代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直接推动者。20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领跑者。在挪威与英国环境伦理学学者的推动和引领下,欧洲其他国家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时期,贡献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想观念。关注动物正义与气候正义是欧洲环境伦理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3.
全球气候治理关系到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立场,成本与收益的激励决定一国在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中的态度。欧盟与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不同表现是基于各自在发展阶段、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国情不同导致的不同的节能减排成本与激励水平。推动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有效的国际合作,应加强气候问题的科学研究,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避免国际合作中的泛道德化和目标过高等倾向。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古代文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密切。一年有四季,而四季气候有别;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四时迥异的“物容”或物候特征;气候及物候影响着古代文学家的“感物”方式、文学表现内容。古代文学家在四时物候的感召下,创作了海量具有鲜明季节性和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具有多种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05.
西汉自然灾害及气侯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西汉时期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几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和规律;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西汉时期的气候状况──处于由先秦温暖期向魏晋南北朝寒冷期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6.
全球气候环境变异及其造成的巨大灾害 ,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通过对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气候环境实际问题的认识 ,尝试应用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思路来探讨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7.
东亚地区的日本与东盟关系,是东西关系的一个地区缩影,也是南北问题的一个全球典型。在东西关系格局下,日本通过东盟政策,发展壮大了自身实力,巩固了西方阵营,对美国的东亚战略起到“补台”作用;而且,在稳定冷战局势的同时,也加剧了东西两极的对峙和分裂。南北问题作为日本与东盟双方之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权利与条件、资本与技术、环境资源、经济差距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8.
成都城址选择的历史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近150年建都史(不含古蜀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城址经过历代蜀人的艰辛开发和探索,选择在平原广阔、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有利、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的成都平原中心,符合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的原则,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此后不断兴修的水利工程更使其锦上添花,故历经2300余年从未转移,这无论是在中国城市史还是世界城市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09.
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301调查”,实质是在旧有国际经济秩序暂难破除、国际新能源秩序尚未形成和多边体制威力衰落的共同影响之下,“南北矛盾”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新表现。中国应“内外兼修,长短兼顾”,对外坚持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发挥在国际新能源秩序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和推动多边体制的有效运转;对内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制度,调整新能源结构,制定竞争性补贴政策,加强新能源产业行业协会建设等作以策应。  相似文献   
110.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迁移是否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赞成者认为,迁移可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迁移是移民的生计策略;迁移带来的收入有利于迁出地的社区和家庭适应气候变化。反对者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迁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迁移的结果通常是不理想的;强制性违背了受影响人口的意愿;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策略。通过对我国气候移民实践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动因,具有多元性,包括个体与家庭、政府干预和外部环境因素;迁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性、激励性和强制性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中,迁移与工程、技术性措施同等重要;迁移效果是非线性的,取决于移民政策与规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互济、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政府的移民理念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将气候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迁移与安置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