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人们对人的善恶问题争论了数千年而无定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是:人的善恶不属于人的本质方面,而人们不加深思地把其作为本质的东西.事实上,"善"与"恶"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属于表层的东西,是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对幸福的追求.而人与人之间的幸福的标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追求幸福的特征是普遍的,却不是抽象的.人们若认识到追求幸福是人的普遍特征,那么也就自然会推出结论:只有首先放弃自我才能实现自我的追求,为了"为己"必须首先"为人",只有付出劳动、创造财富、求得他人幸福和社会的共同幸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幸福,由此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03.
毛姆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其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在揭示与把握人物时,对人性的描写并非简单地进行好与坏的区分或善与恶的定位,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富于变化的情节,将人性的善恶融为一个复合体,善恶相间,螺旋演进,形成善恶双螺旋的表现艺术。文章通过解读与分析毛姆的几篇代表性短篇小说,指出善恶双螺旋是毛姆人性描写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4.
杜素娟 《兰州学刊》2010,(10):150-153
与强调"我应该做什么"的义务论伦理传统不同,《野草》提出了重要的现代伦理命题,即"我是谁",从而指出了"自我伦理"对于民族伦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野草》试图打破既定的善恶标准,以具有现代色彩的善恶相对性观念,以鲜有的"以恶对恶"的伦理态度,促进善恶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化发展,体现出了鲁迅对于现代伦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5.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明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复杂理解通过富有象征意味的人名、意象和时空隐喻以及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和费丝言行的含混矛盾表现出来,从而突现了小说的“含混”主题——人性本质的亦“善”与亦“恶”。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行业竞争,雇主花10万请杀手除掉对方,没想到凶案进行时,地震突然发生,将两个人埋进了同一片废墟中……这突如其来的生与死的考验,他们会如何面对呢?女老板遭遇竞争对手买凶2008年5月12日中午12点半左右,家住四川省北川县的某酒店35岁的女老板林晓娜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她刚将车停在  相似文献   
107.
张载的“性”论始终坚持“合两”成“性”的性论观,强调“兼而不偏”方可“尽性”,通过勤勉不息的道德创造方可达到“继善成性”之境界。性善恶混的两种可能要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才能验证和实现,只有坚持“善反”才能实现人的“天地之性”。“有无皆性”是对自然主义“生之谓性”说的否定。张栽的“性”论是对儒家学说的深化和对中国“性”论思想的发展,是理学天理论的第一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8.
康德将宗教信仰局限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进行诠释,他批判"教义性诠释",肯定"真理性诠释",从纯然理性出发,提出自己的哲学释经原理。主张对宗教信仰的诠释只能理性地进行而不能诉诸诠释者内在的主观情感,诠释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和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让人获取真正的信仰。康德的"哲学释经原理"放弃了信仰主义立场,将对基督教的诠释完全架构在自己的理性分析结构和诠释框架之中,解构了文本和作者的价值,把文本的意义解释为诠释者自己已有理念范型的投射,有导致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危险。而事实上,诠释活动是诠释者、文本以及作者之间互为主体的交往行动,这种交往行动以趋向真理为诠释的责任,它借助诠释者、作者和文本共同处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社会交往规范和知识范型,将文本所负载的意义昭示出来,而意义的真理性就存在于交互主体的理性共识之中。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阐释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一种人生观,他坚持人生是有规训与纪律的,并提出著名的人的"生活三种境界"说与"人性善恶二元"论;他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认为人性法则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人类至善至美的中心.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实则是与希腊古典主义、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相呼应的人文主义,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就是回到古代圣贤走过的路途之上,用"历史的智慧"反对"当代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