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正> 鲁迅“一向就注意新的青年战士底养成”,特别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更“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这既表现他把中国社会革新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的深刻见地,又反映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造就新的年轻一代,鲁迅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培育青年的经验,至今研究起来,颇感新鲜可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正>从地域文化的视阈来审视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就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多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其所涉猎的区域文学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而没有从整  相似文献   
103.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104.
(二)1949年新中国诞生翻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肇始的标志;但实质上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没有因为新中国成立而出现崭新的文学形态,更没有全方位地继承并发扬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是根据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对多元取向的现代文学进行了严格选择.即把解放区的文学形态当成全国统一的文学形态,由延安时期开始的文艺从属于政治、从属于一定时期政治路线、并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相结合的传统,推广为全国的普遍原  相似文献   
105.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7,27(1):152-156
近百年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形成了新与旧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从晚清到“五四”,文学上的新旧并没有完全赋予其价值内涵,但随着现代文学演变以及评论或研究的开展,文学上的新与旧则成了构建认知模式的两个价值范畴,并在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把新与旧视为衡估文学的价值标志,这是认知和判断上的误区。虽然新与旧不是文学的价值范畴,但它可以从时间、时代和形式上把文学的新旧区分开来,以对古今文学或新旧文学进行“打通关系”的研究,开拓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6.
城市意识觉醒与城市文学新生─—五四文学研究另一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意识觉醒与城市文学新生─—五四文学研究另一视角朱德发近几年学术界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己成为热点,此乃新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征兆。这个角度的选取不仅可以对现代文学史有新的开掘新的发现,也可以对一些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解释。不过有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向人本型转换的探索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伊始至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逐步突破政治理论框架和政治化写作规范,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使政治型文学史书写向人本型文学史书写转换;而这个转型过程则呈现出"过渡"、"尝试"、"拓展"三个逻辑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本型现代文学史书写各有不同的突破点与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新文学流派社会学透视朱德发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的《结论》里指出,“结构的研究不能是排它性的,特别是在人文科学和一般生命科学内,结构主义并不取消任何其他方面的研究”。作为方法论,结构主义这种包容性就启示我们,对任何结构形态都可以采取多视角多学科...  相似文献   
109.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唯一宗旨”观,但近百年学术研究尚未以科学的思维对其丰盈内涵作出详解.本文试图对胡氏新文学建设的宗旨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新探.“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对其“枝叶”文学主张的化零为整的概括.国语文学与白话文学在胡氏表述中是同义语,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而要理解国语文学的内涵,必须弄清白话、国语、方言这三个关键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胡适对建设何种形态新文学作了这样的理性设计,即分为“工具”、“方法”、“创造”相互关联的三个逻辑步骤,只是对“工具”(白话为利器)、“方法”(具体技艺)作了详解,而“创造”则从略了;至于“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适着重强调了后者.这样的“唯一宗旨”观,实际上成了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并驾驰驱的理论旗帜和实践纲领.本文对其新探,发掘出不少新思想、新见解及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新文学流派的历史特性首先是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应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趋向的相对集中地体现,同时又是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两项对立”、相互包容的有机结合。现代性和民族性不仅是中国新文学流派的两大特性,而且也是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根本特性。在此基础上,中国新文学流派自身发展在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运作程式上的流动性和文化功能上的超越性,构成一个有机的、多维的整体审美结构和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