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73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383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是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范式,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地理学中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并在批判传统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重新解释和定义“空间”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列斐伏尔、哈维和苏贾等。他们对于空间概念的重构,启示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空间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并重新认识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问题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中国以往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研究,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空间"思想的内涵与意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下,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空间"思想,其新唯物主义"空间"思想的哲学理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和"空间"具有一致性;"空间"是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的空间;"空间"是实践构建的"人—自然—社会"否定性统一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3.
法国学者科尔纽最早注意到《克罗茨纳赫笔记》,随后关于其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转向中历史地位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焦点和热点。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从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论来源出发,指出克罗茨纳赫时期是马克思民主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为解答莱茵报时期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疑问提供了理论依据[1];从"私有制及其结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出发,高度赞扬《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奠基作用;从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出发,肯定其历史地位的同时尖锐指出"对这一文本不应估计过高"和"(内涵)不够深刻"。准确解读笔记文本内容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著作,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同时为深入剖析《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意义,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24.
马克思对空间哲学具有原创性、奠基性和革命性贡献。"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当代建构是在"空间转向"语境下争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需要。"马克思空间哲学"包括社会空间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论和"社会—历史"空间的本质规律论。"马克思空间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空间的社会逻辑、空间生产理论、世界交往的空间叙事、资本空间化及其批判、社会空间的断裂及其解放、社会空间正义思想等。"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回应西方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挑战、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空间"思维方式和建构马克思空间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5.
新时代幸福观的哲学之维即从唯物主义出发,在主体上、形式上、目标上继承唯物主义的哲学先进性,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向;实践之维在于全体人民结合新时代国情通过劳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民生之维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力图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制度机构,在关注民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26.
唐斌 《兰州学刊》2015,(3):104-107
货币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货币思想的深邃与他研究货币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的高度把握、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以及宏大的历史视野是马克思研究货币的方法论基础,也正是这些方法使得马克思的货币思想具有经济学和哲学高度融合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7.
主体另解     
学术界一般认为只有人才是主体,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由代表自立、自动、自为、独立,凡是能够自由独立自己做主的事物,都是自然主体.自然主体相比较会产生比较主体,比较主体在比较关系中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人是特殊的自然主体和比较主体,在自然与人的比较关系中,人的认识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深刻把握“主体”的物质本体性对驳斥当前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8.
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提纲》第一条作为全文的总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二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观意义;第三条探讨了人与环境、教育的相互关系;第四至十条可以看做是对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彻底批判;第十一条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以文本考察为基础,分析了1845年以前马克思肯定、赞同蒲鲁东的原因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具体批判,说明了只有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地解决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也才能对资本主义从伦理道德批判进到科学的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仅对王船山气本理论的性质问题提出一些质疑,供学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