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4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70篇
管理学   1099篇
劳动科学   45篇
民族学   145篇
人才学   173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4571篇
理论方法论   764篇
综合类   7361篇
社会学   967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737篇
  2012年   898篇
  2011年   942篇
  2010年   829篇
  2009年   926篇
  2008年   1416篇
  2007年   1152篇
  2006年   878篇
  2005年   789篇
  2004年   782篇
  2003年   748篇
  2002年   772篇
  2001年   605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31.
通过《石点头》中出现的道德说教,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德说教产生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简述其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产生,从此“士”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为拯救社会、恢复社会的正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如此。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伦理说教,小说亦然。  相似文献   
132.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133.
道德实践的两个维度: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问题。认为道德是以自律性为基本特征的,但道德价值的根据是外在的、他律的,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规范作用的方式既要有內省式自我约束又要有外在的社会约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需要在自律养成与他律约束的矛盾运动过程申实现。公民道德建设要体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4.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5.
从分析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结构入手,论述其在学生的德育之养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经济信用具有二重内涵,一方面,它以制度为基础,是制度信用;另一方面,它又以道德为基础,是道德信用,它是制度信用与道德信用的统一。重建经济信用,应同时从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两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137.
138.
本文分析了德育现状,阐述了传统道德精华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了现代德育教育继承传统道德精华的途径,提出了培养青少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9.
生态经济道德何以可能?最根本的社会基础和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相辅相成和相互凭借的趋势及其道德上的要求。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和原因是生态、经济、道德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彼此融合的时代要求。第三个原因则是生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道德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0.
《文艺月旦》(甲集)是20世纪40年代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所编写的一本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资料。编者立足于天主教的道德伦理观,对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进行了简要的道德评介。此书的序和导言对中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就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加以探讨,拓展了我们的批判视野。但无疑,囿于道德立场,其结论带有浓郁的天主教道德伦理色彩,难以对现代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