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任锋 《天府新论》2015,(3):16-21
作为现代新儒家政治哲学上的一种概念突围,牟宗三先生的政道与治道论为现代秩序重构开辟出了一个本源性的理论再生视野。民主理念代表的公共精神被视作儒家天理意义上的现代秩序构造性原则。当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反思性资源来审视此种政道论的思想价值与理论缺陷,而由之形成的中国政治传统智慧的再提炼与开拓也需要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共和宪制视野中寻找新机。  相似文献   
22.
任锋 《天府新论》2018,(1):43-51
在近世趋于平铺散漫的社会结构中,宋儒藉宋学重建社会政治中心,在君臣、官民之间沟通整合,教化提升,于国史变迁中推演出立国规模的新气象。这一脉络对于我们理解近世精神传统十分关键。宋儒活跃其间的近世社会,体现出与中古门第传统颇为不同的平民自由气质,门第与平民之嬗变也具现于近世思想文化竞争中。宋儒生发之道统论,显示社会下层渐转超政治上层,萃成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精神,即政学相维与士统重建。钱穆主张“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建立近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有机联系,因此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时代新命。  相似文献   
23.
任锋  杜海峰 《西北人口》2012,33(3):61-65,69
本文以空位竞争模型中对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结构与奖励结构的假定为基础,进一步地在理论上推演出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地位获得作用的假设。对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职业流动的频率越高越不利于农民工获得专业技术或管理等较高职业地位,但对于社会关系的广度高的个体,职业流动频率对职业地位的晋升具有正向作用。该结果意味着职业流动频率高并不一定不利于农民工职业地位的获得,在缺乏社会关系广度下的频繁职业流动才是导致农民工水平职业流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为了探讨和提高在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效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为研究内容,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25.
任锋 《社会》2014,34(3):163-184
对于公共性的讨论亟须立足于文明传统内在机理的观察和反思。中国传统中的公共意识和精神以天人秩序和三代典范为基线,并于近世见证了公共话语的兴起与公共理念的成型。共治宪制(公法、公论)与社会治理形成了这一过程的实践语境,以理学为代表的近世儒学扮演了关键角色。近世公共话语在现代经历了复杂的转型,同时也显露出内在危机,这也成为反思与推进公共性讨论的重要缘由。  相似文献   
26.
本文对土木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进行了探讨,在提高专科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2013年12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知行思想年会",汇聚了16位来自政治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界名家和新锐才俊。思想先锋,学术多元,延续首届年会"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本届年会继之以"中国时刻的思想创发"为主题,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治理而展开高端学术切磋。伴随着中华精神之振发和一系列变革,下一步的走向则亟待回应现有的局限而做出自觉的超越。超越的力量既来源于体认文明的深层源泉,也催动着适应于现今中国的制度创新。这一方面需要从现代秩序经验中汲取构建良好制度的点滴,另一方面亦须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体认中返本开新。基于上述体认,本刊作为此次会议的协办方,共襄盛举,特辑录其研讨内容以飨读者。以下内容已经发言者校阅,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28.
任锋  沈蜜 《天府新论》2022,(2):26-36
苏轼对宋代政治中任法特征的批评,显示出来自治体论传统的思维启示,这一点从他对贾谊、陆贽之学的推重中可以得到印证。任法与任人的治体类型辨析,对应着苏轼关于三代、汉唐与宋代历史政治的解读,蕴涵了一套由公私政治原则、政治主体养成、职官法度及治理绩效所构成的治体逻辑。苏轼强调在多重立国传统中形成时政立场,对于立国之初政权建构的前提性肯认折射出礼法政治心智的成熟,以“规摹”先定为导向的立事论展现出治体的实践行动维度。追求富强的新政如何避免政治社会的结构性震荡、尊重立国成宪、优先政治主体养成而非大规模变法,是作为立国思想家的苏轼超越党争时潮的政论特质。这既指向重审中国政治思想传统的关键线索,也为理解国家治理传统提供了丰富资讯。  相似文献   
29.
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落地,破局入托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作为在政府扶持下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行为,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是地方政府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育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规模、支付意愿和模式期望等情况是社会力量是否参与托育服务的重要决策依据。为解构家庭托育服务需求的多元性,利用2020年“厦门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估计了家庭对各类托育服务模式的选择率与支付意愿。采用选择实验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厦门市育儿家庭对于将子女送托的态度并不积极,现有服务模式与家庭期望差距较大,可接受当前商业托育服务和非正规小托班的家庭仅占3.42%,而愿意接受潜在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家庭比例则高达29.4%。在社区内、公办和提供早教是育儿家庭相对比较青睐的服务属性。而在各服务属性之间,社区化服务是育儿家庭最为看重的服务属性,其次是主办方性质。不接受小托班的主要是不信任个人主办,只要由正规机构开办,育儿家庭对分散化家庭托育点的接受度可达15.17%。家庭对于社区化普惠性服务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各类商业性服务,商业性服务宣扬的豪华环境和早教课程体系并不是家庭所看重的要素,家庭对社区内基本照...  相似文献   
30.
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使得基于沟通理性的公共交往实践被寄予厚望,中国转型亦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政治—社会体系之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匹配。故而,协商民主先为汉语学界所瞩目,后为中央政府所提倡,成为有待深化与圆成的政治理念。其实践之成败,除却政治决断与历史机缘,更需以深厚的文明传统作为根本。传统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协商实践,尽管属精英性质,却完全值得在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加以酌量与融会。有鉴于此,2016年6月5日,弘道书院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主任何包钢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谈火生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副教授,以“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为主题展开思想对话。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苏鹏辉博士担任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