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还原研究应该形成一种有思想的结构,有结构的思想。思想可以通过结构,进行模式化的放大;结构可以通过思想,进行生命化的演绎。《论语还原》设置了三大板块:内编、外编、年谱编。内编追问《论语》得名的缘由,六弟子上篇题的原因,四科十哲为何没有曾子、有子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以殷礼解读出孔子丧礼,以及由此连带而生的《论语》在春秋战国之际三次编纂的奥秘。外编展示七十子中不同的学术品性,及其传道、传经、传事的流派脉络,力图绘制真实完整的孔子文化地图。年谱编追踪孔子身世生命的历程,及其与鲁国和周边政治的关系;同时对《论语》中一系列孔子之言进行编年学的考论定位,对战国秦汉《论语》传播、定型,直至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的经典化过程,把握历史关键点和典型事件进行旁征博引的考索及大时代的综述。  相似文献   
22.
大师传道     
佚名 《东西南北》2009,(1):37-37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陆宗达拜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说完便将书扔到书堆上。  相似文献   
23.
马兆远 《金色年华》2010,(11):35-3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三个不同的境界。我所经历的中学和大学教育,多着力于解惑,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在一问一答的反复中,力求达到授业的目的。然而传道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在诸多先师的轶事中向往一下子而已。  相似文献   
24.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重要性而说,乃是对儒家道统之肯定。不过,孔子乃至孟子之于道统确实有重续、扭转与开决之功。由此,道统由外在的文制形态转化为内在的实践精神形态,传道统不过是践仁尽性的工夫。这样,道统人人可传,人人必传,且为人之使命与天职,不然,则天道人伦尽丧。同时,传承道统亦是学者之当为与其文化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5.
成长即人的社会化,它不仅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上的发育过程,还包括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塑造过程。“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的一种阻碍成长的情结。约拿是《圣经》中的逃避职责不传道的人,被鲸鱼吞入腹  相似文献   
26.
论李觏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的咏史诗,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渗透了诗人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旨在康国济民,为北宋统治者提供殷鉴。  相似文献   
27.
马金海 《社科纵横》2006,21(6):146-146
“不言之教”这个教学原则是孔子提出的。“不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言”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教”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8.
王禹偁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传道明心""易道易晓"等理论主张,培养、举荐了一批古文作家,对古文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宋初名臣,王禹偁曾于太宗、真宗两朝三度任职知制诰。知制诰经历不仅为王禹偁进行文学革新提供了重要平台,还使他成为天下文士之楷模,对北宋古文运动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王禹偁的知制诰经历成就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他的古文成就与在宋初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9.
《传道书》传达给读者的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种是"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思想;一种是追求人生享乐的世俗思想。在参透时间及宇宙的虚空之后,作者提出人生在世应享受上帝赐予的福祉,同时指引人们从努力中发现意义,从过程中超越虚空。作者把自己的深刻哲思摆在了听众的面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0.
李觏是个生于衰世,奋起国运,心怀天下,康国济民的一代儒宗,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民困国危的形势,他身在民间,心存社稷,力主变革,爱国爱民,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景仰。文章以其人格为视点,具体论述和评价了李觏人格精神的几个层面。包括:1、穷且弥坚,抗争命运的精神;2、批谬驳伪,正本求真的精神;3、心忧天下,康国济民的精神。同时对李觏的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