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2.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在人与人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独立的,死亡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  相似文献   
23.
在古希腊,物质生活算不上发达,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人也无意追逐物质生活。有人甚至说,和别的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是脱离尘世的文明,是最不功利的文明。古希腊人不为功利所动,但却渴望完美和幸福,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在古希腊人看来,一种好的生活不仅要靠政治学和法治,而且要  相似文献   
24.
应该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早已成为了哲学界关于哲学的“权威”定位。这种定位跟哲学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权威”表述密切相关。本文在批判和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  相似文献   
25.
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公正思想的展开具有鲜明的逻辑进路。古代西方伦理学热衷于从社会层面讨论公正问题;近代西方伦理学热衷于从个人层面讨论公正问题;古代和近代西方公正思想都把公正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美德,而现代西方则把公正思想推向了外在的制度层面。  相似文献   
26.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伦理学家如苏格拉底、洛克和摩尔等都力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伦理学问题当成是一个科学问题来处置,竭力确认伦理学与科学的正相关性,企望建立起“科学的伦理学”,走向了道德问题上的科学决定论.对于这种科学决定论,卢梭、休谟还有康德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他们要求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作出分离,并预示了伦理学的超科学性.伦理学不是自然科学,因而也不能以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来把握.道德公理既不能经验证实,也不能逻辑证明.科学理性说明不了道德的行为,不能最终解决伦理问题,相反,科学对道德的承诺很容易变成对道德的暗中消解.这一点在西方伦理叙事的神学有效性那里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27.
西方有学者断言:“莱布尼茨可能是近代世界最全面的天才,……触及了现代知识的几乎每一个分支。他是最后一位希望掌握现代知识的所有领域,并且是百科全书式人物的人。”(S·汉姆普西耳编著《理性的时代──十七世纪哲学家》,第142-14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广博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哲学象一条充满光辉灿烂的思想的银河”(费尔巴哈语),而他本人又几乎从没对他构造哲学的基本原则作过系统而明确的说明。这使得那“灿烂的银河”更充满了神秘色彩,以致于谈及莱布尼茨哲学,学术界依旧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国外哲学界有的推举…  相似文献   
28.
现代社会反主体性的三维批判戴茂堂社会和主体本是内在关联的。马克思说:"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而"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可是,历史发展却表明,社会和主体的一体化和同一性并没有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社会、哲学、文学三个方面探析了接受美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接受美学是当时德国社会历史的产物;现象学哲学美学、解释学哲学美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其提供了哲学的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和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则是其产生的文学背景。  相似文献   
30.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丰流话语和共同呼声。在构建和晰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特别足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和谐校园建设不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惜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而的工作。在这里,我想从辩证的两个维度就和谐校园建设这个活题做一点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