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7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管理学   837篇
劳动科学   61篇
民族学   171篇
人才学   248篇
人口学   56篇
丛书文集   1292篇
理论方法论   376篇
综合类   3753篇
社会学   1090篇
统计学   1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713篇
  2010年   695篇
  2009年   759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518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新闻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新闻真实性原则最基本的三组表现形态出发,探讨了搞好舆论监督的基本准则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2.
甘蓝 《现代交际》2004,(8):34-35
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总裁鲁帕特·默多克,是当今无可争议的世界传媒业的龙头老大。他的影响力遍及整个世界。他从澳大利亚的一份地方报纸起家,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国际传媒帝国。在美国,他拥有众多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和家喻户晓的20世纪福克  相似文献   
23.
民生电视新闻以生动的实例、严谨的推理、透彻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打动着广大受众,让人们在不经意中受到深刻的“善”与“美”的熏陶。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成为传播“善”与“美”的平台,发掘民生新闻节目的道德教化功能及其表现方式必将成为电视媒体特别是省、市电视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4.
《领导决策信息》2008,(5):14-14
2007中国经济增长数字中,令老百姓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历了2007年的物价飞涨,很多人不仅知道了CPI,而且越发关注起CPI来了。1月2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做客央视《经济半小时》时表示,中国的价格上涨并不是世界最快的,实际上去年俄罗斯、印度的价格涨幅都比中国  相似文献   
25.
面对新闻界近几年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人们在忧虑、困惑的同时,大多从新闻道德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提出了种种方案和对策.其实,媒介道德建设只靠道德规范的完善与落实是不够的,还要靠记者个体德性的养成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只有逐步实现规范和德性的双重到位,才能摆脱媒介伦理的困境.而中国传统的记者德性伦理所提倡的公平正直、责任意识、维护真实刚毅不屈、坚持真理始终不渝、独立不倚、诚实、勤勉、廉洁、纯洁等种种品德,有助于我们认识记者的德性培养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促进当今新闻道德规范的充实与改进,还可以为当代记者的德性修养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26.
周盈莹 《南方论刊》2007,(6):72-72,61
假新闻,是指不真实的"新闻"。是带有某种鲜活独家的意味、吸引受众关注,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报道,当新闻成为一种产业之后,新闻真实便逐渐产生异化。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当不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众造成不良的精神辐射而且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在"五胞胎"的报道中媒体对假新闻所持的暧昧态度,直接反映了新闻的异化。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蒋介石与幕僚的关系及蒋介石的用人之术进行了初步探讨。蒋介石的成败与他在选拔、任用幕僚上的得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8.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都市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张无法躲避的网,将人们的一切行为囊括其中。以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完全受制于大众文化引导下的人们的欲求。并且由审美到审丑的一系列新闻现象的出现揭示出人们潜意识里的“本我”试图挣脱“自我”束缚的狂欢化的期盼。  相似文献   
29.
徐俐 《中外书摘》2006,(10):8-12
本文作者徐俐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资深新闻主播,在本文中,她以富有质感和表现力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她与《中国新闻》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30.
陆棉 《南方论刊》2006,(6):36-37
一则好的电视新闻或报道,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闻价值外,如果在摄制上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培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