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作者自身的治学经验为据,说明经济史研究必须兼备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史料功夫和前沿的理论素养,这三者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必备功夫。  相似文献   
22.
序论:土地私有制论者在均田制性质、地位的解析中所遇到的困难近年来我曾数次申述对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结构的总体看法。自春秋战国以降,在井田制渐趋瓦解的同时,各类私有土地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多,至秦汉终于形成了国家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23.
如果说,以大量下放系官田土为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田私田化政策,是晚唐以来不可逆转的土地私有化潮流在国家政策上的必然反映;那么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标志的不抑兼并政策,则是中唐以降地主阶级大土地所有制在当时土地关系的总体结构中逐步确立自身优势地位的逻辑结果.摧制土地兼并,自魏晋以迄隋唐,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相沿成习的传统国策.尽管其表现形式、推行力度以及效果影响等等在不同时期各有差异,但就该政策的基本内涵而言,即在不同程度地限定私人地主的土地占有量(起码在法律条文上不准违限逾越);想方设法减缓土地集中的速率;甚至迁怒于土地所有权的正常流通,对土地买卖横加干涉,以求延滞大土地所有制的过度膨胀;试图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农阶层这样一些根本点上,却如出一辙,首尾相衔,从而在五、六个世纪中表现出前后一贯的连续性.若再进一步就其实际效果作些历史考察,那么不难看出,摧制土地兼并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在实现该政策之预定目的这一点上,确曾发挥过不容忽视的某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强封建国家对于土地和劳力的控制能力,为耗费巨大的专制主义官僚机器提供其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赋役基础,消弱带有离心割据之潜在倾向的地方豪强势力,以及在役兵制下保证其军队的兵源等等方面.这就是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剖析北宋文官集团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管理入手 ,认为北宋文官政治具有两大特性 ,其一 ,矛盾的复合性格 ;其二 ,低下的行政效率。这两大特性使得文官政治成为党争的源泉和推进剂。而在此制度背景下展开的王安石变法难免陷入党争泥潭 ,终至新法尽废而互讦不已。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开始重估中国传统经济,特别是明清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彭慕兰、弗兰克等为代表的美国加州学派力主"明清经济发展论",如彭慕兰<大歧变>一书认为中国在1800年前一直在领跑;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认为1840年前世界上白银产量的二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如此强大的白银吸收能力说明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相似文献   
26.
本文指出按每亩地租翻倍而计来估测宋代亩产之法,往往低估了当时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其固有二,一是私租本身有分成制、定额制之别,而定额制租率较分成制往往低20%;又未能区分官租与私租之别,而官租在数额上,又要低于私租20%左右;二是未能考虑到江南多数地区的耕作制度自宋以来已从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制,而佃农所交租多半只是一造之数.进而依据文献记载重估了宋代江南地区每亩单产和农业生产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认为,唐宋之际的立国态势和经济格局已然发生重大转折,从唐宋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两宋之际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重心从中原地区移向长江流域的必然结果.而南宋时期东南地区依持自身特有的天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蚕桑、茶叶、竹木、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纺织、陶瓷、矿冶、造纸、印刷等手工业生产,大力拓展海外贸易,走出了一条通过商品经济来提高两浙、福建和江南东、西等路人口承载能力的崭新道路.南宋时期走向开放市场的诸种表现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28.
邓小南认为,对"祖宗之法"的不断诠释过程,寄寓着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期望,并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则是酿成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葛金芳认为,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9.
本文是《两宋摊丁入亩趋势论析》一文的续篇。由于水利兴修历来是农夫力役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两宋水利役中夫役征调办法的考察,来探寻两宋时期摊丁入亩趋势的外在表现及其内部机制。考察结果表明,依据田亩广狭来征调夫役的做法宋初即已存在,北宋中叶以降日见普遍,至南宋几乎遍及宋辖各路;这种做法最初起源于民间,有私约文簿为之约束;大约亦自北宋中叶起因各地州县官府的陆续采纳而逐步升格为地方性的水利法规;为了适应乡村上户田多丁少而少地下户和无地客户则拥有人力资源优势的实际情况,宋初水利役中的“计田出丁”之法逐步被“履亩纳钱”之法所取代,这是租佃经济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0.
宋辽夏金时期的经济干扰与经济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按时段的长短来描述经济运动的轨迹,大致可分长时段的趋势性变动、中时段的周期性波动、短时段的季节性扰动和不定期的随机性摄动这样几种形态。在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社会中,经济涨落的周期性表现得特别明显。但对古代社会来说,经济过程的律动性特征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本文以宋辽夏金及周边政权实体的经济运动为考察对象,以基本经济区为分析单位,在描述10~13世纪经济波动轨迹的基础上,首先探寻导致该时期经济失衡的干扰力量,认为主要来自①周边部族频频南下所造成的连年战乱及其带入中原地区的前封建制因素,②因生态环境失调而导致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③专制国家重赋繁役对于直接生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