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孔子虽生于山东尼山 ,却与河南结下许多不解之缘。他祖籍河南夏邑 ,多次还乡祭祖 ,到河南拜师求学 ,研习三代礼制文化。尤其是他周游河南境内列国 1 4年 ,广播儒家学说 ,对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作为中国传统主体文化的儒学,是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制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的,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将其定为官方哲学而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23.
浅析我国古代的民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办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前,与官办教育相辅而行,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对古代民办教育的研究,为当今我国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唐代立国后,唐王朝继承了隋代的教育、考试和选举制度,用考试的方式使知识和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话语体系。这不仅使教育被纳入了科举选士的轨道,成为知识控制的直接路径,而且也使知识在这个时代被逐渐教条化与简化。思想世界随着知识阶层的结构性变化而愈加趋向于装饰和表面,各种知识和思想融合的速度加快,思想的边界开始模糊与混乱,最终思想世界在权力的制约下,通过考试制度,逐渐走向平庸。  相似文献   
2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时值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栏目以笔谈形式探讨陶行知教师教育思想对教师素养提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本文就大学中文系写作课作文评改的改革,提出应注意“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复评的要求及训练的程序,并论述了这种评改方法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全面素质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宋室偏安江南,书院及理学发展的中心亦向南移,张械、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家们纷纷以书院为阵地,潜心研习并传播儒学及理学,致使书院的教学活动异常活跃。吕祖谦、朱熹等率先颁定书院学规,确立了明德亲民、传道济民、学而优则仕等三大教学目标。除向弟子传授经学内容外,还着重“最切实用”的日用知识传授和备战科举考试。教学方法上亦有诸多新意,诸如定期祭祀先贤、以励后贤,平日活动及考核要记录在案,学生分斋研习等,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升堂讲说”,弟子可以当堂质疑问难,听讲者不受地域和门户限制。尤其是一些知名学者常带领弟子外出到其他书院进行游学和讲学活动,诸如朱熹拜访张拭的岳麓会讲,朱熹、吕祖谦与陆九渊的鹅湖会讲以及陆九渊拜访朱熹的白鹿会讲等,实开书院教学活动之新风,为后世书院发展起到一种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8.
浅析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赵国权早在原始社会中期,我们的祖先便发现他们的后代出生以后,有的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不是生理缺陷,就是智力低下。于是,他们就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先天的缺憾在胎儿期就能得以避免,以便生育出健康聪明的后代来。严酷的现实及教...  相似文献   
29.
教学管理中的"双主体互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离不开教育 ,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创新 ,尤其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起一种定向、导向作用 ,教育改革会因体制而成功 ,也会因体制而失败 ,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 ,许多发达国家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但需要对其实施的社会背景和条件进行深刻的剖析 ,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理性吸纳 ,使其在理论上能够本土化。同时 ,还要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析和诊断 ,从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 ,将理论和模式应用于实践 ,进行为期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的教育改革试验 ,在取得可行经验与方案之后进行全面的实施。目前 ,对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研究 ,还没有定论 ,仍处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为推进和活跃这一问题的研究 ,我们特邀国内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面的部分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