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9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2633篇
劳动科学   186篇
民族学   100篇
人才学   191篇
人口学   334篇
丛书文集   2657篇
理论方法论   491篇
综合类   4858篇
社会学   624篇
统计学   2834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478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885篇
  2013年   844篇
  2012年   1100篇
  2011年   1091篇
  2010年   1016篇
  2009年   1141篇
  2008年   1238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757篇
  2005年   701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346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文章考虑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双向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6年全国29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各省(市、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而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具有"倒U型"的影响关系,当前中国东部的大部分省(市)已处于曲线的第二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其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与能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生态福利绩效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相应地提高0.687%。据此建议,政策制定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2.
23.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一国获得的静态贸易利益已不能真实地反映情况,各国更关注其获得的动态贸易利益,作为其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的根本目标。文章通过建立相关的回归模型,以贸易增加值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并以中美贸易为例,从就业水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水平三个方面来对中国获得的动态贸易利益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4.
中国养老金制度经过近30多年来的深刻变革,从自我封闭的单位保障制走向开放式的社会保险制、从少数人的专利发展成为全体老年人的共同福祉、从单一责任主体走向多方分担责任、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化,成为惠及所有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符合全球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潮流与客观规律。但目前存在的理论认识误区、制度不统一、政策参数僵化、补充层次缺失及其导致的筹资失衡、待遇不公、预期紊乱、可持续性弱化和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正在日益显性化。这表明其仍是质量不高的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养老金制度亟待走出逻辑混乱的思维定势与传统的路径依赖,通过明确公平建制理念、加快制度统一步伐、调适筹资责任分担机制、赋予相关参数弹性空间、理性推动多层次化等举措来为参与主体各方提供清晰稳定的预期,实现制度定型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29.
产业就业承载力是在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条件下所能容纳就业人口的上限值。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城市产业就业现状与演进特征,构建包含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和就业保障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产业就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92个地级市产业就业承载力进行理论分析与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华南华东就业承载力较高,人才集聚力强;浙江、江苏相对均衡,广东内部分化严重;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城市承载力弱于华北、华南、华东地区。基于宏观决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要求,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城市产业就业承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人随产业走"客观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短期重在留住传统岗位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确保充分就业;中期需完善包括基本社保、职业教育、生育友好型社会等就业保障体系;长期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带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