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201.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所有小说中最具争论的一部,小说人物性格及情节发展的可信度和逻辑性受到质疑.笔者认为该小说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欠强以及女主人公秀拉的某些行为可信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体现黑人群体独特的善恶观和是非观上了.为了让读者了解黑人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念,她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物的可信度和情节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202.
[摘要]罪几乎是基督教的前提性教义,但关于罪至今却无一个能集中概括其本质的界定,这种情形喻示着在该问题上的某种模糊不明的存在。本文由对圣经原罪叙事的分析梳理表明,罪即将上帝之言并进而将上帝律法化;“像上帝一样”的自我崇拜、试探上帝、追逐物质利益和宰制权力是人所以犯罪的三大动机,由相应的蛇的三大诱惑所挑起。该罪为人最原初之罪,故可称为原罪。原罪带来堕落。原罪前人与“存在本身”直接处于“同存在本身的存在关系”之中,人与人、人与物在存在中融汇如一,原罪使人与存在本身相脱离,从而既使人对人、对自然物的关系外在化为功利性的利用关系,亦使人成为本质性、自然性的存在物,遭受必然法则的辖制。由于原罪本身即恶,这使人所知之“善恶”仅仅不过是恶中之善恶,使人堕入律法的牢笼无以解脱。耶稣所受的试探诱惑与亚当夏娃的恰恰相当,启示给人该如何打破律法统治的某种信息。  相似文献   
203.
《蝇王》是二战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其故事情节的分析得出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为:人性具有善恶趋向性;人类的原始兽性是人类罪恶和野蛮根本原因;人类的原始兽性一旦被激发和满足,在不受道德和文明的制约下,将越来越野蛮;人类文明是抑制人类野蛮天性膨胀的唯一办法。作品所反映的人性观,在恐怖事件和战争冲突时有发生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4.
张宗 《金陵瞭望》2006,(6):15-16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他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他还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该重要论述,将对明确是非、善恶、美:日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5.
李培  曹薇 《现代交际》2010,(10):52-52,51
伦理学研究中善恶问题历来为各家道德学说所重视,从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区别出发,分析人性善恶问题的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的各自规定,以恶为人性分析的切入点,深刻揭示和研究关于恶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将为理论和实践超越“善恶之辨”,构建有现代意义的伦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6.
在天泉证道中,王阳明竭力调和王畿与钱德洪的分歧,结果如何呢?文章分析王畿从善恶之意至寂感之意的转换,说明了王畿对王阳明的继承和偏离.善恶之意接受了王阳明的调和,但王畿又提出寂感之意,并最终将前者消融于后者,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7.
《沉睡在森林里的鱼》以真实而畸形的母爱悲剧为创作原型,描述了群体市民生活中部分家长重视学历,迫使孩子无奈地接受一连串考试与竞争的现象。这部作品准确地聚焦了当代日本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生活的压抑和痛苦,较为细腻地刻画了五位角色各异的母亲形象。母亲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的驱使下,暗中攀比、彼此猜忌,最终不堪重负,迷失在比较、自卑、嫉妒、不安的森林深处,从而彰显了人性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20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合人性的治国方略,人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人是善与恶两面性的统一。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的根源依据。  相似文献   
209.
近年来,全州县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力促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荣辱观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形成了积极向上、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乡村文明新气象.  相似文献   
210.
该文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人、自然、人文精神之关系中提出人类环境与发展文明中的问题与改变这些问题的人文文化出路;道德评价及其标准的探讨只是个开端,若要环境与发展兼得之就必须注入人文文化的保障因素,这是个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