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0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89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05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1461篇
社会学   156篇
统计学   7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毕淑敏是一个不断开辟新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描写的有追求的作家。她的创作给文坛带来新的界面,也提出新的命题。这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作家气质:“白衣天使”与“天才病友”的路径选择;面对疾病:隐喻与治疗的相互矛盾;审视心灵:揭示痛苦与展现隐私的暧昧立场;伦理难题:医学一社会学一文学的彼此纠缠。对毕淑敏创作的深度分析,也同时揭示出当代文学如何追求精神高度的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32.
差异性社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及改造社会方法的创新特质。差异性社会理论是解读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分析语境,差异性社会应当是良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其发展伦理在价值观念、效率伦理、公民伦理这些方面为包容性增长界定规范性维度。差异性社会的道德冲突化解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33.
论提倡性法律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律规范中除有义务性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法律规范外,还存在大量的提倡性法律规范,此乃经济法律规范的特征之一。提倡性法律规范不同于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它是法律确立的道德化规范。提倡性规范是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主要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34.
芦青  宋继文  夏长虹 《管理学报》2011,8(12):1802-1812
通过问卷调查北京地区的280名员工,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框架,从领导-员工二元关系的角度研究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结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LMX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5.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6.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既涉及到人类对文明的不断追求,也涉及到如何认识及评判文明的深层伦理问题。而差异与互补是保持和追求文明整体结构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协调一致是其最基本的伦理诉求;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则是其最高的伦理价值取向。文明多维结构要素的和谐发展既是人类谋求“优良的生活”根本目的所在,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解决与处理各种矛盾与困境的一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7.
生命的临终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技术性问题,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展示了对人生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特殊体验,体现了丰富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机能和理性的表现,个体生命的临终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临终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属性及其道德内涵,意识到临终状态的多重意义,展示出自己的道德原则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反思。因此,在对生命个体的临终伦理关怀中,应该注意这种临终状态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得失的自我认知。本质上,这种伦理关怀即是要接受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双重维度的道德审视。  相似文献   
38.
意识哲学的个体概念以认知主体的自我关系为出发点,所得到的自我理解只能是被他者对象化的"客我",真正的自我需要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去考察。因为只有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道德主体间的彼此确证与相互认同才是可能的,由此带来伦理视域由单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能合理地生活在一起",即道德主体间怎样才能得到相互协调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39.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直接关系着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的繁荣稳定。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应用规模与水平,但一些企业因追求技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无节制、不规范、不合理地滥用技术,给人类——社会——自然带来了严重的伦理风险和技术风险。由于传统技术伦理的相对匮乏与滞后,加快建构企业生态化技术伦理是防范、规避、消解技术负面价值与效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0.
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使技术伦理评价日益受到重视。技术伦理评价的原则旨在为人们达成一致的伦理评价找到结合点。本文分别从技术与人、自然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和阐述了现代技术伦理评价的三个原则,即技术人道主义原则、技术生态主义原则和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