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2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222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58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955篇
理论方法论   301篇
综合类   2588篇
社会学   26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过去我们往往简单地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视为由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即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借助《德意志意识形态》《布鲁塞尔笔记》等文本可以看到,生产力并不是生产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对象的物性结果,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客观形成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无法被直观。正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在对人类主体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现实研究基础上,马克思才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力哲学范畴,它是人类根据自身目的改造自然的特定能力和水平,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关系中而来,更是基于人与自然的有序性与历史性关系。  相似文献   
42.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43.
44.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目前,由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网络空间的思想侵蚀以及思政理论教学的失效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困境之中。为此,从辅导员层面出发,挖掘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者作用,可以从思想层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从情感层面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从平台资源层面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5.
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和主导权是逐层递进的,最高层级的主导权是依靠意识形态自身魅力维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它所要维护的和实际维护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和阶级社会"虚假"的观念体系有本质区别.维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让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46.
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7.
仪式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学界包括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在内的共同关注话题。国内外学界从仪式的意识形态研究和意识形态的仪式研究两种路径对仪式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探讨,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社会功能学派、象征文化学派等。仪式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在探索与争鸣中呈现为多维的共建。但是在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要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滞后和该问题研究的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因此,仪式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仍需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系统化,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48.
49.
50.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