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2.
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研究 2000年前的叶燮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如本体论、创作论、美学思想、文学发展观等,成就斐然。而对外篇下的“批评鉴赏”部分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①。新世纪初学界则跳出单纯的文本内容和理论本身,退后一步从整部《原诗》体现出的运思方式、批评类型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3.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原诗》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教育思想、真善美、文化学角度等都开拓和激活了文本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杜甫的缺失、对清代时政的态度及研究范式等进行了反思;在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4.
上个世纪,叶燮研究逐渐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日本的青木正儿、德国的卜松山、美国的宇文所安等学者分别发挥自己的优长,以区别于国内的视角,并借助相关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推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以给国内学者提供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45.
46.
文章结合李小兰博士的研究,对古文论语体嬗变规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就所存分歧进行初步的商榷与交流.作者认同李小兰"隐秀同体"的概括,而对"韵散相递"则存有异议.文章依次从各类传统批评文体在宋以后得到了承传与融汇,文人骈体写作技能的内化与不自觉化等方面展开商榷,提出了新的古文论嬗变规律.同时就原作者"韵散相递"概括的原因和不足进行了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47.
邓心强 《船山学刊》2008,(4):223-224
07年金秋是李建中教授的丰收之季,他的两本学术著作——《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和《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相继问世。前者作为当代大学名师讲课实录,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出版后备受欢迎;后者是他所主持的同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理论探索意义的选题,这个选题前前后后做了十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辛苦不寻常。著作问世后我一睹为快,文字的芬芳沁人心脾,思想的魅力益人心智,如此酣畅淋漓的阅读之旅,成为这个严寒冬季里最温暖的记忆。  相似文献   
48.
唐宋“虚实”观的发展与文学创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经魏晋六朝实现由哲学向文学的重大转化和初步发展后,其内涵在唐宋时期又得到了全新的推进和提升,具体表现为文本风格和欣赏接受两方面。这不单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与大量批评家的总结分不开,更与当时的文学创作关系密不可分。唐宋的文学活动为“虚实”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唐宋创作风貌、诗人与创作、批评家与理论主张等方面,以王维“空灵”诗风为个案,剖析了“虚实”在唐宋的发展概况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从中见出中国古典艺术“尚虚贵无”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9.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50.
数字人文是基于数据并采用编程语言等数字技术来进行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研究范式,对于推进文史哲等学科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将数字人文引入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学术前沿。以之研究古代文论具有可行性,亦是一种时代趋势和学术创新。采用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本挖掘、采用超文本“远读”等模式或方法研究古代文论,将引发此学科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使该学科不再停留于传统“资料分析+理论阐释”的范式,从而实现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巨大改变,促使文论史观念及方法的更新。引入数字人文研究古代文论,要增强跨界合作的意识、提升数字运用与分析的技能、增强自身复合素养、弘扬学科人文精神,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