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1.
何云峰 《晋阳学刊》2008,(3):97-100
朱仲丽关于1965年秋周恩来与王稼祥的谈话的回忆,存在诸多疑点,不宜作为史实采信。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与胡志明的谈话中说:“不要看现在都是喊‘万岁’的,”“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不少研究者以为这些话是暗指林彪,其实是一种误解。1966年7月8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也被很多研究者视为毛泽东对林彪不放心的铁证,这种理解实际上也是错误的。毛泽东在致江青的信中并未表现出对林彪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52.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前者。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材料的正式公布,这一看法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时间,理论界关于“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态度的认识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误读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一直是信任有加的。  相似文献   
53.
以《苏联经济学评论》为题汇集起来的毛泽东的这些文章,主要形成于大跃进运动期间和其后的一段时间。从以下几个密切联系的方面去读《苏联经济学评论》是很有益处的:第一,它是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意义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初步总结。第二,它是从不断革命的角度对大跃进运动所作的强有力的辩护。第三,它是对苏联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俄国革命经验的几个要点,特别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所做的开拓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依托语料库,借助PAD教学模式进行英美文学课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其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发现,基于语料库与PAD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展英美文学课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英美文学课“教”与“学”单向度的输出与分离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学创意写作能力等多元能力。另一方面,它改进了高校英美文学课授课模式,是深化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55.
毛泽东提出接班人五项条件真实意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峰 《晋阳学刊》2007,(1):95-100
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的接班人的五项条件,既是虚指,也是实指,就后者而言,他针对的是他的接班人刘少奇。毛泽东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刘少奇敲响了警钟。但刘少奇没有领会他这番讲话的真实意图,还是我行我素,因为处于权力巅峰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严重违背了接班人的五项条件,终于下决心改变刘少奇的接班人地位。  相似文献   
56.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概念,诸如生产、劳动、价值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批判的效力,因为这些概念依旧没能突破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陷入了生产、劳动的意识形态镜像之中.因此,鲍德里亚对劳动力、劳动二重性、劳动与自然、劳动与需要、劳动与自由、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展开了系统的批判.鲍德里亚误解马克思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内涵的准确把握,二是忽视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判维度,三是混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这使他最终在革命路线上走向消极的象征交换理论,即采用"暴死"的方式来抵抗抽象劳动的符号化及其对人的控制.究其根本,是因为鲍德里亚在理论基础上拒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抽象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以及对人的统治,给出了扬弃这种抽象劳动的科学方案.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开创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即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否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57.
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治理。作为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一个极具超凡魅力的精神领袖,毛泽东对于社会治理有着宏大而高远的追求。他不仅要安排好国计民生,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他更要建立一个革命化的新社会,确立革命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理念,领导新政权逐步建立了一个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整合程度,增强了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是毛泽东开展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各项工作都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大张旗鼓,造成巨大声势,收效显著。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8.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们的革命观并不完全相同。毛泽东对于革命的诸要素均有精辟的阐述;在毛泽东的科学革命观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但由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以阶级斗争为革命重心,导致了种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革命以崭新的内涵,使革命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改革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将中国推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59.
民生问题历来是大家都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时代需求下,民生问题就更加被重视。对此,与民生有关的民生保障问题也受到了很大关注和讨论,它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生保障已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浅层次的兜底或救助必须做好,但不能就此止步,还必须转向更深层更高水平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它以保障劳动幸福权的最大化实现为目的,具有全纳性和更广泛的普惠性、平等性和更高程度的公平性、持续性和更灵活多样的动态性等特征。区别于传统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更能满足人们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良好的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为此,应该在做好传统民生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深层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从劳动幸福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