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487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62.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中介 ,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基础。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 ,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即生存论的本体论 ,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 ,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 ,遮蔽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 ,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 2 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3.
刘双贵 《学术交流》2003,(9):129-133
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丧失。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自身本体论价值的学科,它不等同于单纯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以局限于退回孤立的文本。它是基于文化价值大体系中的有着严谨学理性和社会价值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理论,更是文学的理论。它具有自身的本体论理论特性。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理论自身。文学理论不容消解。  相似文献   
64.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不变的基始或本原,以一种终极存在去把握一切事物。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第一原则,为世界的统一性找到了现实的基础,也为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实践本体论、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一种揭示。实践哲学把万事万物与现象看成人的活动及其相关物,哲学变成了人生活之内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是在新的基地上相互解释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
语言适应论指出,适应性在语用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与变异性、商讨性等概念在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变异性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生成性;商讨性表征了选择的不确定性;适应性展开为语言使用的本质核心。语言适应论的本体论意蕴展现为:语言对人类生存贡献何以可能、适应性何以可能、意义生成何以可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66.
僧肇通过论证现象与本体、"有"与"无"、名与实的关系,构建了"不真,故空"的本体论,形上思维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推动了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也为后世佛学进一步证"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7.
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和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和观念。  相似文献   
68.
东西方都曾经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二者的表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一端可尽。本文就意识形态领域观察,论述了明显不同的一点,即:西方突出表现为从神到人,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由圣到凡。文章并对中国形成此种特点的根源,从中国管制架构即政权、神权、教权(教化)相互关系的基本传统,和明中叶以来心学空前昌盛的客观形势,以及王学左派的独有特质所提供的契机等方面,做了扼要的分析,具体阐明了从圣到凡的转化轨迹。  相似文献   
69.
形而上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几种形而上学的界说 ,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反对、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与意义。对近年来新的形而上学的复兴、一些人对形而上学的召唤作了剖析 ,指出了任何作为哲学含义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一定的假定出发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70.
关于"哲学终结"或"哲学危机"说,近年来不绝于耳。之所以有此观点,在于哲学日益脱离了自身轨道,走向自身的反面。具体说来,这种危机既有来自于逻辑实证主义及后现代哲学对形而上的"进攻",亦有来自于哲学学养偏狭、学科分化所造成的"派系"对峙;同时哲学的"非生命"倾向也是导致其处于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然,哲学不会终结,但必须回到自身的精神上来,即哲学不能丢掉形而上的追问精神,哲学须彰显"重返人间"的生命品质,哲学亦须有大无畏的孤往精神与"进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