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5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隐喻认知的创造性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但受到认知规律和语用、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讨论了隐喻认知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2.
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刚入校的新生人格不够健全,缺乏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有待培养,因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势在必行,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3.
文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在金属材料教学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金属材料咨询系统》、《金属塑性加工学》CAI、《挤压模具CAD优化设计》三大软件 ,指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4.
以细致的文本阅读为基础,分析东汉末年文学大家蔡邕赋的整体风貌。作为汉魏文风嬗变时期的关键人物,蔡邕对汉末文风的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认为"辞赋小道",未加全力制作,但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他的赋作成就却依然相当可观。经辑佚考证,他的赋现存18篇,总体而言,这些作品具有题材多样化、篇幅短小化、表现个性化、情感真挚等特点,充分彰显文风转换时期的鲜明特征,对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及魏晋时期的作家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5.
陈海燕  陈志鹏  樊晟岑 《社区》2011,(36):46-47
在我们的社区里活跃着这样一群热心人,当居民遇到麻烦时,他们会倾情帮助;谁家有孤老时,他们会天天看望;谁家有困难时,他们发动居民帮一把……他们成为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是有了他们,社区才有了那么多的人情味、那么多的温馨时刻。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相似文献   
66.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专题小组座谈、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感知的专业课教师角色期望构成因素,及各类角色绩效对大学生对教师满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提高评教系统的服务导向性和科学性,促进师生互相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7.
政府与社区的理想状态是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型塑,即在政府与社区间建构良性互动关系,突破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治理困境和难题。在治理框架下,从民主生长的空间不足转向扩大平等参与、从互惠信任程度不高转向促进互动合作、从协同共治的理念不强转向加强多元治理,这是当前建构政府治理与社区共治关系的三个主要思维转向。发挥多元力量的凝聚作用,扩宽资源整合的社会途径,运用利益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速服务转型主动适应社会变迁,这是当前治理转型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8.
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韶兴  陈海燕 《社会科学》2006,4(8):103-115
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特殊性。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讲,主要问题是“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直接的现实原因、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根源以及领导体制等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作进一步思考,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规律。  相似文献   
69.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已眺然可望。广大的中国妇女如何抓住机遇,成功地迎接挑战,在新世纪中求得更大的发展,笔者认为,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适应需求,提高素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实现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妇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