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在时代背景、针对性、理论基础、主体外延、调整范围、政治目的等方面具有根本的区别,但"重民"的共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汲取孟子民本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成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相似文献   
72.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追溯它产生的思想渊源,其以上古及三代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内在精神资源,而以孔子的“仁学”和“德治”思想为直接传承,在这一传承过程中,曾子和予思的儒学思想则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曾子修齐治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子思的中和、致诚之道及民本思想为孟子仁政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
在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孟子和荀子的管理思想具有不同的意境。孟子基于其人性善的假设,强调道德感化的内控式管理;而荀子则基于其人性恶的假设,强调隆礼重法的外控式管理。内控式管理思想有其明显的理论困境,而外控式管理思想也有其突出的现实尴尬。跨越二者各执一端的片面之见,可以看到,在实现二者人性善恶融合的逻辑基础上,孟荀管理思想可以相互补充与彼此超越,铸就儒家的一般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4.
孟子的人格美学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5.
儒学的主体精神肇始于孔子和孟子,其本质是对人的担当的发现与认识。仁、义是儒学主体精神最核心与最显著的标志,孔孟围绕两者建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学主体精神的根基。然而,儒学主体精神在孔孟那里仅完成了初步现实化,与之相伴而生的“不仁不义的主体精神”“单向度主体精神”“共同主体精神”及它们现实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儒者。经过不断探索,人们发现了儒学生存问题的关键,即面向大众仁义主体精神如何现实化。  相似文献   
76.
亲缘选择是一条影响深远的自然法则,也是当代伦理学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外学界对亲缘选择与孟子学说的关联均有所关注,也有学者认为亲缘选择能为孟子学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体系的核心,故此可设如下的议题:亲缘选择能否印证《孟子》之四端说?根据《孟子》四端说的文本以及历代解读的分析,所得结论是:亲缘选择不止对四端说起不到印证作用,而更迫使当代诠释者对于许多四端说的解读,降低其置信度。与亲缘选择相符的四端说解读,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作用,应该承认四端为人禽共有,也不该将四端设为纯粹形上对象。亲缘选择对孟子学说的印证效能,需在四端说之外去寻找。  相似文献   
77.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78.
孟子言性有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顺随众人言性而言性,性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另一方面是孟子自己对性的全新的理解与规定,即认为性不仅应当是人生而就有的本能,而且还应当有能力真正实现它。孟子性命之分在于:既是本能又能真正实现的是性,是本能但无法真正实现的是命。如此规定,仁义礼智就是性,耳目之欲就不是性而是命,孟子正是在此意义上言性善的。  相似文献   
79.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平等倾向在晚清的凸显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突出的民本思想和平等倾向在晚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扬。这主要表现在:(一)宋代《孟子》在人经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尊孟疑孟的争论在晚清有复活的迹象。(二)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平等倾向在清禾时常被发挥成为西方近代的民主理念和代议制度。尽管如此,孟学依附于孔教之下的地位没有变化,《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也没有变化。可见在儒家经典中《孟子》的确以其突出的民本和平等精神存在一定程度的游离倾向,但是孟子的思想总体上是与封建等级社会相适应的,而与近代的民主精神有实质差别,《孟子》无法真正作为从西方输入的民主思想和制度的本土性经典支持。我们应以子学精神而非传注精神来对待传统和经典。  相似文献   
80.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意识与物质关系等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该句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也不能据此一语而给孟子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