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4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74篇
管理学   575篇
劳动科学   108篇
民族学   271篇
人才学   180篇
人口学   231篇
丛书文集   2434篇
理论方法论   585篇
综合类   6686篇
社会学   2076篇
统计学   6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863篇
  2013年   759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986篇
  2010年   1120篇
  2009年   925篇
  2008年   1169篇
  2007年   863篇
  2006年   833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660篇
  2003年   391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68-75
"女乡贤"是指有德行、有声望,热爱乡村并奉献乡村的乡村女性。在历经乡村女性叙事嬗变以及艰难的跨越后,新世纪以来小说中涌现出一批区别于传统乡村女性的"女乡贤"形象,显示出乡村女性叙事的新维度。整体上看,"女乡贤"叙事表现出三种转向: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从注意私德到注重公德,从家庭空间到乡村公共空间。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乡村文化层面,"女乡贤"叙事的出现,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73.
本文针对初学汉字书写的欧美留学生在汉字结构、部首及字形上常常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汉字书写过程中偏误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即语言系统不同与书写方式不同。进而提出欧美留学生汉字书写教学策略。即从建立认知提高兴趣开始,理解笔画和部首的意义;利用形似的字形了解汉字的结构,抓住最佳学习机会等方法学习汉字书写。  相似文献   
74.
历史是小说创作的背景之一,以或直截了当或一笔带过的表达方式存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自译者因其兼具作者和译者身份,必然肩负历史书写的使命。汉语平行语料表明,自译者多使用双语文本"合力"的方式集中再现民国时期(1912—1949)的历史,且在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明"与"暗"两种处理倾向。  相似文献   
75.
76.
《犇向绿心》是汤素兰打通现实题材和童话幻想的探索突破之作。作家关注现实,立足当下,试图构建让童话扑进生活的创新写作路径。从生态视域观照该文本,浓郁的原乡情结清晰可见,但文中仍不乏可观的城市书写,城市与乡野互相呼应,融为一体,使作品有了无限延绵的可能。  相似文献   
77.
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中,白赵氏、白吴氏、鹿冷氏和田小娥无疑是典型人物,她们代表了白鹿原上不同的女性形象:或屈服,或压抑,或反抗。这些女性身上都体现了受封建传统道德礼教影响的女性的人生。从女性悲惨命运入手,分析作品核心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8.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张爱玲是其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而王安忆则在半个世纪后成为其文学代言人之一。立足于文本,通过张爱玲与王安忆两部内涵有一定关联性——同写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倾城之恋》《长恨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白流苏与王琦瑶在不同时代,相同悲剧结局的人生背后不同向度的悲剧性因素。  相似文献   
7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在破除一系列旧思想、旧文化的同时,还提倡妇女解放、自由主义、个性平等等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知,其倡导男女合校打破了自古以来"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在这种背景之下,20世纪20年代《大公报》刊发了多篇专门探讨男女社交现象的文章,在提出鼓励男女平等社交的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之中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0.
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大胆地披露了女性真实的生命感受,以坚定的女性立场表达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展现了女性在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下极具叛逆性的一面,展现了女性"性"与"爱"的意识觉醒,通过"莎菲"构建了一个敢于正视内心真实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于今日仍然有其极具震撼力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