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杜诗禅境论     
百余首杜甫山水田园诗将活泼的禅机融进素朴的诗境,且饱含着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对人生积极的肯定,这与中国禅的至境——在世而超越,转身而回向——不期而遇。品味杜诗禅境,其清幽静寂、静而能照、动静相即与现量直觉,不仅使杜诗空灵超拔,于"沉郁顿挫"之外更添"清新自然""活泼俊逸"的一面,又将诗、禅与生活融在一起,生活的实相体现了诗的品质,也呈示了禅的精神。于此,见出"诗圣"大自在、大关怀的非凡气象,亦见"诗史"强大的张力与多维的风调。  相似文献   
82.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83.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的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与"点铁成金"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宋代诗歌解>中从用典之法与体格句法两方面总结了江西诗派之祖杜甫的诗法.用典之法包括对字、语、势、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用事又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不在字语中、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方言之稳熟、用事之祖孙、暗用、叠用、化用、贴用、承用、用俗语常语等方面.体格句法包括了对诗体、诗格、通义、对仗、倒装、句眼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4.
刘辰翁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其众多的评点作品中,杜诗评点影响较大。从表面上看,刘氏评点完全不同于诸家对杜诗的注解,是一种对其诗歌艺术和风格的探讨;往深层观察,刘辰翁的评点是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从而使评点作为一种批评形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5.
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杜似司马迁;以史证诗;以忠义解杜诗;杜诗用事载人。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其后宋人论说杜诗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6.
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波逐浪”;其或起而突兀、或结语陡然,恰与云门打破语言执碍之“截断众流”不谋而合。而一诗中或含云门三法,正是杜诗“顿挫”之所在。杜诗与“云门三句”内在气质上的通联暗合,未必自觉地触碰到了诗禅交汇的一个侧面,却使“诗史”有了宽厚的背景、强大的张力和多维的风调,使“诗圣”另有一番大关怀、大自在、大愉悦的非凡气象。唯此,其诗与人方具有超越文学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87.
钱谦益的杜诗笺注在杜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价值不只是体现在诗史互证方面.事实上,钱笺中许多深刻和有创见的解析,多采用了传统兴寄美刺言诗方式.同时,钱氏所坚持的兴寄美刺笺杜,不仅是一种诠释手段,更是他书写自身襟怀的策略.钱氏笺杜是其经世思想的组成部分,他所面对和处理的,是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诗学问题.他将杜诗文本与自身生存境遇相结合,巧妙地书写了其经世理想与政治情怀,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88.
清初的徽州士人及清中后期的方东树都以"古文"的视角解析杜诗并从中发现了多种"古文之法"。事实上,徽州士人所谓"古文之法"的基本内涵是:局部性地打断句子内部、句与句、章与章之间平顺晓畅的意义关联,从而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意脉理论是"以古文解诗"的理论基础:"古文之法"之所以能被引入诗歌,是因为它适应了构建网络型意脉的需要。通过与方东树的对比可知,从"古文之法"中发现"言外之意"是徽州士人"以古文解诗"的特色,而清初杜诗学"赋兼比兴"的学术观念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二是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三是新的学术原则、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引进。  相似文献   
9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16-123
翁方纲是清代重要的杜诗学家,又是乾嘉年间"四大书家"之一。他深谙诗歌和书法艺术的相通之理,在书学视域下观照杜甫诗歌,首次大量借鉴书学术语批评杜诗:以自然天成、质厚古朴论杜诗的艺术风格;以向背、虚实等论杜诗的章法结构;以圆笔、勒笔、提空之笔等论杜诗的艺术技巧。这种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于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乾嘉年间杜诗学与书学交融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