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41.
在马克思思想演变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里程碑地位,它既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又是马克思思想演变关键期的一个重要拐点。《手稿》的写作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触角伸向了经济学领域,这一转向是由马克思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他所发现并揭示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宗教批判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解构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修辞的政治经济学等因素促成和要求的。从“实践”出发、以人的“自由”为归宿,构成《手稿》的基本旨趣。《手稿》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主要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初创、“劳动异化”及其历史地扬弃的实践性的阐释、共产主义及其实践唯物主义性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842.
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学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中心任务。从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是独特的真理性存在——本质特征,何以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需的价值性判断和价值性实践——本质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必然性联系和质的规定性表现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质的规定性条件和必须遵守的实践准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质特征决定本质要求,本质要求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外在化存在形式,二者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唯有让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真正“哲学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性认知的大众化和世界化,才能更有效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843.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44.
超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隐性逻辑和内在旨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继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哲学层面批判了意识形态的唯心特性,以唯物史观的确立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在政治社会学层面,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分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超越的思想。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从生产方式演进和主体依赖关系发展两个层面论证意识形态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标志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超越思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45.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846.
《物性论》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转型,在德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卢克莱修的原子论影响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并和后者一起成为德国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德国唯物主义者通过将上帝物质化、将灵魂物质化,摧毁了基督教神学解释宇宙的超自然主义框架和神意信仰,用物质原因和机械法则解释天地、自然、生命和人类文明,为后续的唯物主义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847.
郑作彧 《社会学研究》2023,(2):72-92+227-228
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相似文献   
848.
84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